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利用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城乡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扩展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通过分析发现,教育扩展之所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原因并不在于其缩小了城乡的教育不平等,而是因为现在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异要远小于已有的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扩展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相似文献   

4.
促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否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是抉择振兴重点及对策的根本依据。立足共同富裕视野,基于我国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缩小对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收入追赶”效应,这主要源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上的“追赶”,而绝对规模上的趋近较为次要;质量“追赶”产生的“收入追赶”效应主要由研究生教育规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固定资产规模、校均科研固定资产规模等要素贡献;生均教师规模差距、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差距对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具有显著负效应,从侧面反映出直接在高校数量及规模上“削强补弱”的振兴手段与共同富裕的逻辑相悖。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于质量与结构方面,在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需警惕“收入追赶”效应驱动的办学规模扩张。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站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跳出就教育论教育、就差距补差距的局限;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08年数据,对高等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基础的OLS回归发现,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个体收入,且提高幅度远大于整体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等阶段;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高等教育在不同收入分位点上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体现出比高收入群体更高的回报率,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显示,普通OLS估计方法对于高等教育回报率估计产生微弱的向下偏误,结合OB分解可以得出结论,即高等教育与家庭背景等个人特征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贡献是相互抵消的,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造成的收入差异,成为打破阶层锁定、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分析结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作用的发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1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和1995-2006年高等教育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影响的长期效果进行动态估计,研究发现: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均等化具有显著作用,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总体上扩大了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缩小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公平分配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切实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并将财政投入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这有助于缩小该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利用湖南省的数据(2005~2008)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显著,当前湖南城乡的教育不平等是其城乡收入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城乡教育不平等现象得不到改变的话,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2012,(36):23
一收入差距面临缩小的拐点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在持续不断地拉大;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处于较大的状态,但扩大的趋势已经在减缓。报告认为,我国可能已迎来了收入差距变化的转折点。但是,这一转折点还很不稳定,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报告指出,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主要证据如下: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据有关研究,我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的3.13。另一方面是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解读: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外研究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我国随着教育不断扩展,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反而日益扩大。究其原因:教育扩展过程中教育分配不平等使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差过大,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过度教育带来的就业难及已就业者收益率的下降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二元分割和"关系网络"等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因此,应该公平、理性地进行教育扩展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教育扩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转向普惠共享的新阶段,讨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表现、明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破解路径,成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数字基础设施多层次赋能农业农村,形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潜在路径。结合城镇地区看,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数字基础设施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非对称性影响,总体形成矛盾化的变动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整体呈现波动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动态变动态势;2010年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缩小与推动农业农村部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等政策存在高度相关性。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破解路径集中表现为完善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基础、促进数据要素加速渗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两轮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微观计量实证研究方法,基于教育选择的反事实选择框架,揭示了高校扩招政策与城镇劳动力大学教育溢价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通过基准回归估算出整体教育回报率由2007年的7.1%上升到2013年的9.1%,分教育层级回归揭示了大学教育收益率在扩招政策前后均高于高中教育阶段,但在利用工具变量法纠正了内生性偏估后,城镇劳动力的整体教育回报率由14.1%下降到了9.1%,而纠正了自选择偏差后,整体教育回报率则由2007年的5%上升到了2013年的10.7%;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现数据平衡后,通过平均处理效应估算出大学教育的年收益率由2007年的9.5%~9.75%上升到了2013年的11.425%~11.925%,验证了扩招政策并未降低城镇劳动力的大学教育溢价。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人力资本梯度升级至研究生教育层级,逐渐收敛由市场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引致的城镇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末,国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本研究使用三个省区的校级和县级数据,基于准实验研究设计,以小学为例,构建倾向分数配对模型对新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利于编小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县域内支出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生均支出水平、教师平均工资在县域内还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选择美国的长期历史数据,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衍生模型,分析了收入不平等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间的统计关系.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其间呈现出让"贫穷者更贫穷、富有者更富有"的"马太效应",这对于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使其向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非常不利,尤其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效应更为显著.这对正处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来说更应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措施以破解这种"马太效应",以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have witnessed a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cord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gher education enrolment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an over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with growing social concerns for skills mismatches being found in the labour market, stagnant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reflect upon their employment experiences. Human capital theory predicts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rais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ll initially increase inequality as rates of return rise, and then it will reduce inequality as expansion reaches mass levels and rates of return decline. If the output of graduates outpaces the demand for their skills,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current case in many countries, then supply and demand pressures reduce the pay premium for degrees and lower income inequalities. However, this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and the univers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spectively, have actually intensified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6.
采用Mantel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法,对我国1995-2008年间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近年来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急剧扩大,而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则经历了先急剧扩大后大幅缩小的过程;(2)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缩小教育投入差距有助于阻止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3)财政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各地居民收入的提高;(4)各地在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投入上不均等,是造成我国当前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最后,从教育投入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describes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ong women in Peru, and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Peruvian Living Standards Survey among a sample of 5644 women aged 20-59 year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arents' educational variables had a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ir daughters. The impact declined over time from older to younger cohorts. School reforms improved women's access to education. Education became more universal and compulsory over time. Daughters of mothers with white collar occupations had higher levels of schooling than farmers' daughters. The effects of fathers' education was larger. There was a wider gap between farmers and nonfarmers. Textbooks, teachers, and number of grades offered were the only primary school inputs that showed any clear cohort trend in their effect on years of schooling. As primary schools became more available, textbook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school attainment. The impact of textbooks was larger for women than for men. The number of grades offered had a large positive effect which increased across cohorts from older to younger. Findings suggest weak effects of school reforms on women's likelihood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aid or unpaid labor force. Years of schooling had a very small and negative effect on tota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Woman's paid employment was influenced by ag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s unearned incom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d a small positive effect on participation in paid employment for younger women and no effect for older women. The average rate of return in paid employment to primary education was about 12%. Primary education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return. The return to job tenure was higher for younger women.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该群体的收入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分样本回归中引入z检验通过总样本和分样本回归,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男性和女性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婚姻状况、务工所在地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均有显著影响;第二,不论是总样本回归还是分样本回归,不论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教育层次回归,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性别间的收入差异不是由教育带来的;第三,从受教育层次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报率不是线性递增的,每提高一个教育层次,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都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