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以品德教学为出发点的一体化德育体系中,以"我是教室的主人"为主题,开展以"寻找最美的教室""畅想我们的教室""改变我们的教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能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就是教室的主人,同时,在"当家做主"的过程中也真正地过上了有责任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一间温暖的教室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定是明亮的、充满希望的、富有凝聚力的。这样的教室,会让人产生深深的依恋,并在其间尽情地生长。班主任应努力营造班级"活动场""文化场""生活场",让学生在德育场域内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23):7-8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道德培养、人格的形成,因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内化人格、外化立国的德育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德育方法,"童蒙养正""内省改过""效法榜样""勤俭养德"等德育方法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仍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理科课程是德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可以通过中小学理科课程目标窥见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要求的变迁历程。1949年以来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目标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五个时期。德育目标隐性指标相对频数均值在各个阶段均高于显性指标均值。显性指标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当前开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载体进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逐步丰富,当前分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要求当前趋于稳定;"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增长态势体现出学科的时代要求;而"劳动教育"要求则自发展阶段以来开始转向与其更为契合的学科当中。隐性指标中,"科学世界观""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初步发展阶段开始,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校园方化包括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及精神文化,几方面入手,探讨了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的隐性影响及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襄阳市松鹤路小学以"育青莲般刚直守正、志趣高雅之人"为己任,走出了一条以"莲""爱莲""清廉"为一个完整文化传承的"莲·廉"德育特色之路。多彩活动中丰富"莲·廉"德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松鹤路小学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在于活动",学校成立了德育活动工作专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道德成长体验。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德育,即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和高尚的心理品质。如何实现德育文化渗透与科学管理的结合,是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事情。下面,笔者将自"转变德育和管理观念,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关爱学生,提升其德育素质""组织趣味德育文化管理活动,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配合度"三方面入手,对如何促进德育文化渗透与科学管理结合,优化班级管理进行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加强德育工作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发掘新的德育资源,寻找更有效的德育载体.应在分析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以隐性德育为突破口,剖析帮困助学工作所蕴含的丰富德育功能,探寻利用帮困助学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途径,为推动德育工作和帮困助学工作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隐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其自身隐性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心态、教师人格、德育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自身的隐性资源,分析教师内在的隐性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校园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隐性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把校园隐性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探讨"主题活动"在职高德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目的是突破"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弊端,突破"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桎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枯燥讲授的现状,改变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师生互动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