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专利技术标准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宏观统计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实证研究我国专利技术标准化,表明:专利与技术标准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反应了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化体系相互脱节、缺乏协调机制的事实.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必须协调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欢  汤易兵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57-162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同模型,测算2006—2015年我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耦合度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水平、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也由初始的严重失调演变为中度协调发展,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呈动态发展。研究结果为我国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耦合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开放式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范式,并深刻地影响全球技术标准化活动及竞争格局.在明晰开放式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从技术标准化的载体、标志及演化路径等技术标准化活动自身特点以及政府作用和竞争格局等技术标准化宏观环境出发,研究了全球技术标准化趋势,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政府部门和技术标准化主体把握标准化活动规律、加快标准化进程及抢占全球标准竞争制高点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新一轮全球科技资源流动与重组浪潮中跨国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机理的基础上,从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化体系契合互动的角度,探讨高科技企业采取国际协作R&D、技术标准合作等代表高科技企业融入跨国创新网络最新趋势的基本战略模式,为我国高科技企业及早融入跨国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产业联盟承担着建立与推广产业技术标准的重任,是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产业联盟与技术标准化的一致性与冲突基础上,从技术标准的形成、产业化和市场化三个方面研究了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及特点,针对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支持策略,旨在为明晰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和关键问题、加速联盟技术标准化进程和完善其政府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还存在着诸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缺乏协同配套,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等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及其内在构成,分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并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及趋势,包括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标准研制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标准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为应从标准化法规政策的制修订、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与行业组织及企业的定期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升我国标准研究与制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浙江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数与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量与出口总值,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总产值三对关系进行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科研开发与标准的制订修订严重脱节、标准化工作得不到企业重视、产品标准未修订或修订周期过长、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择标准化必须密切地以技术创新为引导;推动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型标准体系;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嫁接外部研究开发资源;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抵抗风险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缺乏、技术创新缺乏统筹安排和总体规划等问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有进行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联合体,走技术联盟的道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要构建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支持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支撑休系、进行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将技术标准提升到战略高度。行业高校具有人才和科研优势,企业有科技创新、产品由"制造"提升为"智造"的需求。但是,目前行业高校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理想。而企业研发力量不足,适合市场的实用性高科技产品产出困难。技术标准恰恰是连接行业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创新联动的桥梁。文章通过对行业高校图书馆技术标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提出了行业高校图书馆与校内科研管理部门协同;与标准研究院、技检和质监部门、情报信息中心等标准化信息服务机构协同,构建行业高校图书馆技术标准信息推送服务模式,多渠道开展专业化技术标准信息推送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管理与战略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分析国内外在技术标准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管理与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玉  董秋玲 《软科学》2006,20(2):119-124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技术创新绩效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科技园区制度建设、政府的优惠政策、信息宽带网的建设水平和生产设备的先进水平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出发,探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融合,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协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回顾技术创新审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比较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差异,进而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中国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揭示国内技术创新审计的3个阶段和分类体系。借鉴以前的研究成果和财务审计的观点,将技术创新审计分为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创新绩效审计、着眼于技术创新管理过程的创新管理审计和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创新政策审计三类,探讨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全球科技发展的佼佼者.其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带动整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百年间.美国逐步创建了一个以政府、高校、私营企业和非营利科研机构这四大元素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其体系在每个主体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多变性、开放性和制度化。适时地了解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及其特征的概况,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象征,当今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话题。从加强技术创新与发展高科技的两者关系出发,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现产业化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象征,当今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话题。从加强技术创新与发展高科技的两者关系出发,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现产业化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有效划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各层利益相关者及其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各层委托代理关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不利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减少需借助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引入,由此设计了为企业技术创新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技术创新审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典型相关分析模型,探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D资金投入对技术成果的产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人员的投入则会促进经济成果的产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资金投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出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等结论。据此提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建洪  贺昌政 《软科学》2012,26(8):113-117
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并从文献分析中提出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型绩效形成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了257份样本数据对各种影响路径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都有显著影响,利用式创新比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则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