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校区办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实践,其管理模式因办学历史、类型而有所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管理主要有“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内部混合”四种模式。多校区大学要尽早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学者”治学、“行政”治校。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09,(8):1-1
天津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轻工业学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天津市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天津市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3个校区:河西校区、泰达校区和塘沽校区,其中泰达校区和塘沽校区坐落于最具竞争活力的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天津滨海新区。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培养博士后、接收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的多校区办学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多校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多校区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以A大学为个案,分析其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防范机制、制度建设为主体的约束机制以及经验方法的总结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A大学优化多校区安全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信息化要回归本源,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过十几年建设与发展,南昌大学已建成连接五个校区,覆盖全部教学区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80000余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网络服务。目前正在进行校园网主干万兆升级工程。在总结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时南昌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马海燕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回归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多校区高校实验室管理是多校区高校建设和运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多校区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校区实验室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以统一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高效和权责分明的三条原则。然后在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学校统一宏观管理、校区和学院的双重管理和例会制度等多校区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几年建设与发展,南昌大学已建成连接五个校区,覆盖全部教学区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80000余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网络服务.目前正在进行校园网主干万兆升级工程.在总结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时南昌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马海燕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回归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本源.  相似文献   

7.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0,(1):F0002-F0002,F0003,F0004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共有五个校区,各类学生8万多名。面对“大规模、多校区、高要求”的新形势南昌大学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学工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全员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管理成本大、配套服务设施落后、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等问题,所以要在“一个学校”、高效管理的原则下选择适合多校区高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在设置校区管理机构时要确定分管校领导主抓各校区的党政工作、要建立以学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要借鉴国外名牌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问不倒信箱     
《考试》2008,(7)
江西永修读者黄琦:南昌大学有几个校区?新生在哪个校区学习?问不倒:南昌大学共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抚州等5个校区。前湖校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青山湖校区(分南、北区)、东湖校区(分南、北区)位于南昌市市中心;鄱阳期校区位于江西省共青开放开发区;抚州校区位于江西省扼州市。本科生主要在前湖校区学习;专科(高职)生主要在鄱阳湖校区和抚州校区学习;软件学院本、专科学生均在青山湖校区学习;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独立学院,办学地点分别设在青山湖校区和鄱阳湖校区。  相似文献   

10.
陶爱萍 《文教资料》2009,(31):161-163
多校区高校及其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探索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透过目前高等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构建多维动态的教学管理系统理念,并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规范教学等三个管理要素进行效能激励.提高多校区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贾辉 《上海教育》2013,(21):54-55
从管理体制来看,校区应该根据功能定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各个阶段的工作蘑点,实行由本部职能业务部门归口管理与校区协调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 “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在两个及以上的地址不相连的不同校区办学,各个校区在本部校区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条型管理,在其他校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日常工作。对外高校只有一个独立的法人资格、一套校领导班子、一部招生政策、一部学生管理制度、一种毕业文凭。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全校统一管理。弊端在于,本部之外的其他校区的校区管理委员会,在协调管理校区事务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事权和财务权,诸多事务协调管理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高等院校相应地建设了新校区.在新校区建成之后,多校区的管理问题又接种而来,各高校为了解多校区管理的问题,成立了新的管理模式,为各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本文就以南昌大学为例谈谈专职班主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组织与控制: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通常被认为有“五难”:行政管理难、学科融合难、人心凝聚难、整体规划难。这五难归根结底就是多校区大学的组织与控制难。美国多校区大学研究专家尤金·李(Eugene Lee)和弗兰克·鲍恩(Frank bowen)认为多校区大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协同合作的前提下实行劳动分工,采取多种方法以促进跨校园的教育的专门化、多样性和协调”。①因此,如何合作与分工,采用何种方式与方法,以促进多校区的专门化、多样性和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一、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合作与分工1.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校区大学…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正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实践。文章先对国外多校区办学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了介绍,接着对目前国内多校区办学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构建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应着重考虑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师范大学在扩招、合校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随园、紫金和仙林三个校区。多校区办学给学校管理在各方面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教工之家”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校区高校的增多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多校区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困境,通过对多校区管理的分析和探索,着力解决多校区管理的突出问题,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寻求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推动并校从“组合”升级为“化合”,实现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使得高等教育超常规、持续、快速发展,大学多校区办学因运而生。高等学校在收获多校区办学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多校区办学,探索高职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不但对于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而且指导高职多校区管理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该校两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在两校区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部署,根据“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南昌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工作于6月22日、23日进行。6月22日上午8点半,南昌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汇报会开幕式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行政办公楼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发表讲话,南昌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周文斌致欢迎辞,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分别讲话。江西省人民政府邀请七位全国著名专家对南昌大学“十五”“211工…  相似文献   

19.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 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共有五个校区,各类学生8万多名。面对大规模、多校区、高要求的新形势,南昌大学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树立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出发,与先进管理模式扣先进管理方法综合作用的结合,明确必须进行以下“五个转变”,即:一是要从有形资产向“柔性”的无形资源管理、从过去的管“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化;二是组织结构上从过去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组织结构转化为扁平化、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三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转化;四是在管理中,必须进行激励方式与考核系统的变革;五是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即要从法治向文治方向转向。通过思想理念上的转变。从而带动了管理实践的创新与深化。在做好以上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人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五流”畅通,全面建立与健全现代管理体系应奠实以下五项基石,从而提高核心纽织能力,完善现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