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术;同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举重     
G884.219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Discriminationand analysis of clean techniques in weightlifting[刊,中,Ⅰ]/马文平,张金林,郭单(黑龙江省体育总局重竞技训练中心)//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76-78参2(TY)挺举//预蹲制动//技术分析//单屈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运动生1.传统“单屈式”预蹲上挺技术由于只强调预蹲时的屈膝动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力争进一步挖掘我国举重运动员的潜力,突作,要求预蹲时上体保持正直,因而无法在上挺时最大限度地发破举重上挺技术的瓶颈,为提高我国举重运动整体  相似文献   

4.
上挺中预蹲制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预蹲制动动作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预蹲技术原理和影响其技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依据,运用生物力学原理论证,探讨研究预蹲技术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预蹲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7.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田径》2000年第3期刊登了《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一点探索》(以下称《探索》)一文,笔者对《探索》勇于向传统的短跑运动技术挑战,以期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精神表示肯定,但是,对其观点不敢苟同,并对其“创新动作”提出异议。 一、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认识 现代蹲踞式起跑技术,是在运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被广泛采用,它既符合《田径竞赛规则》对短跑起跑的某些针对性的要求,又遵循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由于两肩关节与两手支撑点连线向前的夹角小于90°,在运动员两手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对上挺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上挺动作当前在我国举重运动员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此分析应当引起注意。 本文以实验为依据,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的意见与我国传统看法不一致,或为我们以前所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例如: 一、关于上挺预蹲的角度。国内过去的提法是,预蹲时膝关节的角度约为135°(体育系通用教材《举重》);本文提到角度最小达118°除了测量方法可能有差异外,显然预蹲是低得多了。 二、本文提出,由预蹲最后的制动阶段转为上挺,转换得愈快,在肌肉中产生的运动潜能愈大,工作效率愈高。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内的说法既不一致,也无科学实验的依据。国外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统一。 三、本文关于预蹲速度要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相同的问题,分析得比较为清楚。 以上各个问题对我们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作为该级别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上挺发力阶段技术表现优异,形成了火箭多级加速的发力,预蹲转化为上挺发力的时间仅为0.02 s,这也是龙清泉作为世界级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之一。但是,上挺发力阶段时间过长,说明龙清泉还"快"得不够,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表现较为优异,因研究者该阶段划分方式的差异,对一些概念的模糊处理导致无法对龙清泉"快"作更为深入的比较。但该阶段也展现了"近""准"的举重技术原则要求。在第二个支撑——起立段收前腿时,杠铃晃动较大,这是龙清泉需要改进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依据五个方面的资料,从不同内容、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再次阐明了我国多数运动员采用的单屈式上挺技术与原苏、保等上挺先进国家采用的双屈式技术的显著区别和差距,进一步揭示了单屈式上挺技术是我国上挺落后技术上的原因。希望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深入研究,提高认识,迅速采用双屈式上挺技术,为改变我国上挺落后的面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15.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本人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和观察,发现我国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基础教学或训练中人们大都认为,上挺预蹲正确姿势是上体严格保持正直、屈膝下蹲、臀部沿足跟方向垂直下降。但我认为正确预蹲动作应为上挺预蹲,在屈膝的同时相应屈髋,臀部在向下移动时稍向后移动,上体稍出现相应的倾度,这一观点已在国内外运动实践和许多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预蹲动作,初步探讨该预蹲动作的理论根据,旨在改进上挺预蹲动作,使挺举技术得到改善和提高。2 研究方法运用人体重心稳定平衡原理、运…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训练改革中.举重界的同行们大胆采用了《半蹲挺》、《下蹲挺》、《全蹲挺》等比赛动作技术,少数运动员也创造过一些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的好成绩。这些动作技术虽有某些优点和适用性,但总的来看尤其是《下蹲挺》是利少弊多.不利于推广.不利于我国挺举水平的提高和落后局面的改变。下面就简要地谈谈个人对《下蹲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上挺技术落后的原因,探讨和揭示了传统预蹲概念和新概念的理论根据。建议更新预蹲概念的认识,放弃传统的预蹲概念。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和措施,改进上挺预蹲技术,使处于落后的挺举有较快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蹲踞式跳远是跳远技术中最基础的技术,蹲踞式跳远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本文通过了解小学阶段蹲踞式跳远助跑技术教学现状,归纳小学蹲踞式跳远助跑技术特质,提炼教学内容,归类教学方法和评价。通过改变蹲踞式跳远助跑技术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助跑技术,为促进蹲踞式跳远成绩的提高提供教学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读罢《体育教学》2003年第4期《蹲踞式跳远教学中在沙池上放置横杆效果好》一文后,根据笔者对蹲踞式跳远的理解以及通过教学尝试,得到了和该文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蹲踞式跳远教学中在沙池上不宜放置横杆。  相似文献   

20.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起动时产生的后蹬力量充分作用到加速跑当中去,使起动速度能够迅速地转化到位移速度上来。但是,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与训练中,许多短跑运动员经常会出现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落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致使起跑后身体产生制动、重心不稳,难以将起动速度转化成位移速度。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过去人们一致认为,这是由于起跑时身体抬起过早造成的。随着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深人研究和训练中的体会使我们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与前腿膝关节的位置有关。因此,在蹲踞式起跑时了解和掌握前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