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能够增加利益表达的效能和理性,曾在公众利益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利益表达要求日益强烈和日趋多样的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仍然面临角色上的"喉舌"之困、环境上的"市场"之困和权利保障上的法律之困。欲突破该困境,就须尽快出台《新闻法》,并把媒体纳入结构化渠道,创建公共媒体,通过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利益表达的法治化水平和制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公信力缺失的恶性竞争危害媒体环境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是媒体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了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章莹颖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个案展开批判隐喻分析,探寻媒体在扮演社会环境监视器角色中如何运用隐喻来建构公众对留学安全的认知.研究发现,在留学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分别运用不同层次的隐喻模型来引导公众对出国留学、留学生安全事件、以及中国与他国的认知.每一个隐喻的使用,都隐含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引导和意识形态倾向,由事实认知到态度传递再到意识形态引导,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唤起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正>强化"问题意识",重建媒体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媒体的行为关乎社会目标和公众福祉,必须在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远期利益和追求,而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得失。国家意识:"舆论先行,煽动民情"是西方国家解体前苏联的一大利器,而今他们对中国民众也在进行远距离的催眠和煽动。民本意识:媒体为受众而生。在"公众焦虑"时代,人们更加需要媒体答疑解惑、引导方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国家发展方略,其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传媒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当然,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时,科学、合理的媒体角色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角色的建构需要政府、公众、媒体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推动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徐小兰 《新闻知识》2012,(10):33-34,11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多元利益诉求的现实,正在使主流媒体面临的传播环境及传播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利益、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公众情绪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是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新闻舆论主要职责的主流媒体,如何在思想多元、传播多元的今天,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就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9.
在风险社会中,许多领域的风险分配并不公平,为此,需要实现包括环境正义、气候正义、生态正义等在内的风险正义。具体到新闻媒体的风险传播环节,同样存在正义问题,也即媒介正义。风险传播中媒介正义的缺失有多种表现,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从强化媒体监督的职能、促进公共媒体的建设、壮大公众参与的力量、树立风险正义的意识等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服务大众公共利益,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是报业巨擘成舍我的社会责任内涵。他的报纸始终以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真实社会镜像,以平衡报道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强化舆论机制,与公众一起积极应对社会问题。当前媒体应发扬成氏报纸的社会责任传统:站在公正立场、抓住社会主流、维护公众利益,从而把握好公共性这一媒体社会责任理论新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等理论,开拓了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视野。本文以《公众舆论》为切入点,以《南方都市报》有关徐武"被精神病"事件的社论为例,对媒体纷纷报道的"徐武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媒体呈现与建构的"被精神病"这一公共舆论做出适度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44-51
论文立足于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媒体自身变革等宏大历史与现实背景,提出进入攻坚克难拐点时期的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要义是合理调整"国家-社会-媒体"三重利益之关系,并对为何如此、如何调整、融合实践在其中的作用、融合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论述与剖析。  相似文献   

13.
塑造什么,怎么塑造,如何传播,是经济发展之后的中国媒体需要考虑的。在公众视野里,英国总是与两个名词密切相连"BBC"与"英伦风格"。如同人们谈及法国时会说"法式浪漫",谈及德国时会说"日耳曼人的严谨"。这些标签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向全世界输出国家形象的主题词,并且借助媒体将之建得更完整、更易于传播。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力量。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频道众多,节目产出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新闻制度,媒体普遍被视为一种公共事业,为公众所掌握,为公共利益服务,起到"社会公器"的作用.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媒介应该成为社会公器,为公众利益服务.然而,在我国当今社会形势下,我国的媒介能不能成为社会公器?应该成为怎么样的社会公器?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8):59-67
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公众参与及调整——环境风险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通过对2000-2010年上海环境热线网刊载的新闻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在环境新闻报道领域存在政府主导、公众"缺位"的明显不足.反观我国在环境风险控制中遇到一些现实困难,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并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三位一体的协商体制,以尽力规避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王婧 《东南传播》2014,(10):106-109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基础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近年来在风靡城乡的同时,也在微博上引起了公众和媒体机构的关注。通过抽样,对媒体机构微博关于"广场舞"话题的报道数量、发布形式、发布时间和报道角度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在微博舆论场中,公众和媒体机构共同建构了"广场舞"这个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9.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20.
幸福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在当下社会矛盾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间必不可少。以人民日报所播放的《中国一分钟》视频为分析案例,讨论媒体是如何建构人们的幸福感的,以及普通人的幸福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被表达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通过代理者语言向公众呈现了人们的幸福,并赋予幸福以公共价值。在表达幸福时,公众会用现行的文化资源和官方的话语资源,他们采用国家、大家、共同等"我们—我们"话语来传递正能量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