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岩  曾鼐 《当代传播》2014,(2):69-70
百字短文是微博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本质特征,也成为微博传播的动力。140字字数限制的微博体强调"短小凝练""一针见血",凸显出社会焦点性、文采性、智慧型、娱乐化、碎片化等传播特征,创造了"人人发声"的机会,极大拓展了个人被社会认知的可能,对信息的叙述传播及受众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却能"传千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发现,"坏事传千里"的成因与传播过程的诸多构成要素皆有关,受众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坏事"传播;传播负面信息并非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在负面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若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引导措施,"坏事"同样可以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播出后,这个新颖的节目形态立即在观众间引起强烈反响,明星的朴素装扮、入水姿态以及各种跳水花絮成为舆论的焦点。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档明星跳水节目备受关注的理论落脚点。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规律及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传播心理的双向选择性,包括了传播者心理和受众心理。这里以《星跳水立方》为例,分析明星跳水节目的双向心理诉求,即  相似文献   

4.
一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广播谈话节目有着最直接的社会接触性。面对各类社会问题,需要主持人瞬间做出正确而得体的判断和见解,这是做好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焦点和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说明,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传播活动的概念、特征实际上都是基于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就传播概念而言,传播本身是信息的分享与传递,而信息的分享与传递是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心理活动反应过程。因此,传播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应该说,广播谈话节目自身所反映的各类社会问…  相似文献   

5.
大众音乐传播的社会心理观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传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音乐文化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桥梁,是人们艺术、文化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试从理论维度阐释音乐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所基于的社会心理活动,分别从音乐信息接收、音乐信息理解、音乐传播效果等三个维度对大众音乐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楠 《新闻通讯》2010,(8):35-37
在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的信息时代,与事实不符的传言已经成为一类新型公共事件。这类事件由大范围不实传言而造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形象、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6):49-53
高风险社会中,社会救助成为对整个社会及公民个体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社会话题。而信息传播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神经系统。从对"贵州毕节流浪儿死亡"事件"谁来发现流浪儿"信息传播链条的考察可以发现,要把握信息传播问题,重点是要考察社会救助的参与主体。从社会救助体系的参与主体求助者、施助者、关注者三类社会角色进行考量,可以发现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存在的传播主体缺失、社会动员不足、信息过量等诸多问题。这为解决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建立公益传播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的过程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传受双方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的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使情感互动与信息认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新闻不是无情物,饱含着真挚深邃情感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谣言作为现实社会中一种传播现象,经久不衰,在网络时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主要从安全感的缺乏、信任缺失、集体记忆、对特定群体的心理定势、从众心理五个角度解析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明星真人秀"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受众的角度对这些节目进行心理归因,探析传播者如何打破或顺应受众心理定势,引发信息传播的理想效应,进而在"迎合"与"引导"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传媒真正成为社会肌体的"精神营养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危机的不断侵扰,"危机"逐渐成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有效的报道,促进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成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受众出发,侧重对有利于受众主动地接受危机传播信息心理因素的分析,并对影响受众接受危机传播信息的心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经纬 《兰台世界》2016,(5):97-100
建国初期,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内容多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且带有反共倾向,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一贯道是当时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主要群体。中共将谣言定性为"阶级敌人破坏",予以严肃处理,进而将一贯道作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对象之一。但是,阶级斗争理论无法解释导致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复杂机制,从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移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基于信息传播的移动性,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融合性等特点。较之传统媒体与固定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其将是与人类对信息的心理需求直接产生应对的媒体形态。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将不仅是外显的媒介接触方式、使用行为上的新变化,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媒介接触方式的变化造成的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自媒体盛行的现代社会,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了现实,使社会中的个体都拥有了表达权,公众从单一的"受众"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弱化。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中的个体只需通过注册,就可以成为用户,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UGC)随即成为自媒体信息生产的主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自媒体传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传播有害信息、信息虚假现象蔓延、误导网络舆论、信息泛滥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受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甚至影响着社会秩序。显然,自媒体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不应该使信息传播损害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6.
曾艳 《新闻前哨》2007,(10):84-84
自然语言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语言。对任何一家代表政府或社会团体,负有社会责任的媒体而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内部规定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是顺理成章的。之所以近期我国大众媒体在传播语言载体形式上出现了混乱现象,产生激烈争论,其中既有对方言与相关问题常识的缺乏及特殊的社会心理原因,也有新闻传播人员素质与市场动机等因素。因此如何传承优良文化,重新定位方言电视节目,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马燕 《东南传播》2020,(10):103-106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是一个宏大且责任重大的课题,将传播学的媒介情境理论与社会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分析2020年年初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媒介情境的差异化、谣言化等失衡现象,总结民众出现身份感知错位、态度与认知失调、认知冲突、心理失控、心理创伤等认知心理偏向,提出强化短视频平台传播、打造专业辟谣平台的浸润式传播、网民和媒体共同构建"减压阀"式媒介情境、运用智能技术筛查污名化网络信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群聚传播模式成为现代性的加速逻辑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呈现,信息传播技术超越工业制造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于网络社会传播变革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群聚传播》聚焦互联网传播中多类型的极端多元主体,从传统的身体聚集转向互联网的注意力聚合,围绕常态化的社会集合行为,对信息现代性张力带来的传播逻辑及社会变革进行深度剖析。该书作者首创“群聚传播”概念,通过分析主体关系偏向、网络行为与心理、传播特性和信息生产四个维度,揭示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底层逻辑与风险社会治理的核心,旨在减少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乃至社会发展进程的不确定因素,拓展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新视野,重塑信息社会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谣言盛行反映出社会公信的缺失。结合典型谣言案例,本文认为社会公信力薄弱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社会环境和心理条件,还使得辟谣效果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建设完备的社会公信系统是谣言防治的长效机制。应该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及问责机制、建立社会公信力评价体系、整合社会公信力资源四个方面入手构筑谣言防治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