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晓蕾 《传媒》2021,(10):后插2-后插3
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品牌价值的判断,具有彰显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功能.公共空间挖掘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居民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是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当前,新媒体艺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能够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公共空间设计注入新的灵感.由陈媛媛所著的《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一书采用理论研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内涵,梳理了新媒体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实施策略与发展趋势,引发了对艺术文化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颖 《新闻爱好者》2008,(10):118-119
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认为“没有道理不把世界看成是一幅巨型绘画”。把世界当作艺术来看待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公共艺术的世界。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在当代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理性之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本文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王帅 《今传媒》2020,(4):101-102
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公众对城市、环境生活需求的增高,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日益完善,逐渐体现了人们在寻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内在逻辑与环境构建方面,提出了如何让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4.
黄艾 《新闻知识》2012,(7):54-56
伴随着城市的变迁与传播技术的变革,城市媒体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信息海量和用户互动等特点,因而在构建城市文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视角,梳理了城市新媒体的多元形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新媒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朱建邦  希茜  闫格 《北京档案》2017,(11):11-14
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介入,可以强化该区域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强化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再现,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参与活动.档案文化资源通过大数据的模式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可以对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传承和再现起到指导、辅助、服务等作用,形成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提升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公共文化治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的理论模型,并在全国630份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相互依赖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需求契合度、文化素养提升程度、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度、平台易用性、网络使用度、服务质量、邻里效应和政策效应等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村居民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采纳决策产生影响。建议提升新媒体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契合度,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持续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范围和产品多样性,并以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为基准,着力提升新媒体下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9):22-25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造无处不在的影像传播空间,公共场所的影像将商品广告、时事新闻、社会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建立起人群互动、场地互动,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这类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在商业价值背后的文化功能和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越来越凸显,促成了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屏幕代表了当代城市景观和媒介发展新趋势,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了新都市文化,正日益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新格局。商业性、视觉性和重复性是公共屏幕的信息表现逻辑。当代美国城市公共屏幕呈现出景观性、文化性、媒介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个人化主义、时空凝缩发展趋势下,公共屏幕还只是在新媒体与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重组试验体,其形态和内容随着新技术的更新正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替。应在公共屏幕中建立积极的反馈平台,提倡本地邻里社交互动共融,引导受众批判、反思社会,以重塑社会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地铁作为当今十分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它的存在不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近年来,地铁公共艺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为摆脱单调紧张的地铁内部空间,其改变了地铁内部环境,作为艺术的载体对区域文化的传承起到强有力的效果。设计者在考虑区域文化特点时,设计出带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帮助人们重拾本土记忆,为城市文明提升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重点介绍区域文化融入地铁公共艺术的成功国内外案例,以此来探讨现阶段我国地铁内部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强调城市以地铁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核心,以公共艺术为最新呈现形式,让地铁空间焕然一新,激活城市风采,打造出自己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媒体形态,也即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发展在传播方式、信息承载量、交互性、时效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也因此成为主流媒介.在此发展背影下,如何紧跟新媒体发展潮流,深化其在社会各层面的融合、发展成为了迫切之举,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组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大众文化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更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探寻公共技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以此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凌千  蒋烨 《今传媒》2021,29(4):117-120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使城市文化内容逐渐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得到了机遇,同时也受到了功利性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异化现象。如何引导城市文化健康发展,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当今时代艺术活动已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可以通过精神生产引导城市文化建设,艺术境界直接决定了文化的高低之分。本文以长沙城市文化为例,分析艺术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支点、引擎、航标,推动城市文化进步,成为城市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2.
林涵 《今传媒》2012,(4):71-73
本文首先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三个方面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然后从现象出发,论述了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新媒体艺术对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的意义,并强调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周妍 《当代传播》2012,(3):115-116,121
城市传播要用典型的城市现象揭示城市发展本质,提炼城市特有文化内涵,以城市文化凝聚人,吸引人,推动城市和人的生态和谐、健康发展。城市传播要立足于文化差异传播。融媒时代,将城市传播意向性内容植入传媒公共领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融合传播是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兴起,是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展现出迥然不同的新姿。它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可重复、容量大等特点,成为舆情传播、信息集散的载体和平台,极大地改变了校园文化的生态,大学校园呈现出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景象。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因势利导,科学管理,善加利用,努力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Google图书馆引发的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歌图书馆招致各方争议,引发我们对以网络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思考。谷歌以规模促进主流生活方式的养成,最终实现战略意义的盈利模式。数字产品的低成本复制、强传播能力凸显了数字产品的公共传播与版权价值之间的悖论。基于此,为促进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政府应有所作为,培育具有战略气质的民营文化主体。产业界应优化(产权)结构,塑造开放、共享的新媒体产业文化,提升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闪波 《大观周刊》2012,(23):47-48
当代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与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或一个社区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反映,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及形象化的标志.使得人们逐步对公共艺术和公共社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清晰的看法和主张。公共环境艺术是强化设计与城市的环境相融合,体现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莉 《兰台世界》2020,(5):62-64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档案馆更应该顺应现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要求,做好两者融合,发挥其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展现信息服务优势。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档案科普栏目等具体形式,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信息资源利用不足、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不足、新媒体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要把馆藏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服务中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和完善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分享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档案信息文化传播影响力等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旭龙 《大观周刊》2013,(7):109-10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新媒介开始应用于艺术领域,使得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贵族文化,普通大众只要经过简单地学习都可以创作出像模像样的艺术,让人感觉艺术似乎就在身旁。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在于它的交往互动,但在我们发现在实际艺术交往互动中却表现的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手法的转换,而且是艺术观念上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反拔。创作滞后、大众参与意识与能力的缺位等原因,都阻碍了新媒体艺术的交往互动.这尤其体现在以空间现代性为特征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卢瑶 《大观周刊》2011,(30):66-66
在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雕塑更是当代艺术大潮发展至今与公共艺术最为紧密联系的艺术形态,本文将从城市雕塑的存在环境中思考,衡量城市雕塑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变化,发展演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卢瑶 《大观周刊》2011,(38):41-41
在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雕塑更是当代艺术大潮发展至今与公共艺术最为紧密联系的艺术形态。本文将从城市雕塑的存在环境中思考,衡量城市雕塑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变化。发展演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