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激励相容:基于我国高校“无效管理”现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管理存在管理低效和管理负效等“无效管理”现象,它是由很多因素所引起,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建立起激励相容的机制,激励不相容。导致激励不相容的原因可归结为学校管理外部的原因和学校管理内部的原因。完善我国高校的激励相容机制,应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三个方面做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学章程与大学内部治理具有紧密联系,两者在合法性内涵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内部治理实践了大学章程的意旨。大学章程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发生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规约内部权力运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民主管理,促进大学更好发挥文化创造职能,集中彰显办学特色与促进精神传扬等方面。通过大学章程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应从形成目标管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等维度实现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3.
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校院关系问题突出,制约了学院办学活力,影响了大学发展.践行"学院办大学",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是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大学可通过调整校院权力配置、优化学校机构设置、转变大学管理模式、建立学院治理体系、健全大学治理制度和培育大学治理文化等举措来实现"学院办大学"体制改革.大学在推进"学院办大学"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体制转变、治理能力、权力失控以及目标偏离等方面的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评估中主要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第三方这三大利益主体。在评估活动中三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评估任务,但同时三者又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不相容。从 激励相容视野出发,三大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不相容是引发高等教育评估中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根据激励相容理论,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需要建立具有激励相容机制的评估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是规避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本策略。具体包括前期的准备措施、评估机制的建立以及后期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惜贷”倾向。其直接原因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较差、信用不良、信息不透明,使银行无法保证预期收益。内部原因是两类激励相容问题,一是利率法定、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等客观因素所导致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激励不相容;二是内部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商业银行所有者与各级经营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加快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信用担保资源社会化和利率自由化进程,同时也有待于中小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好转、社会信用及法制的完善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6.
激励不相容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治理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激励不相容和激励不足,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有足够的空间规避责任,竞相采取各种策略性行为应对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治理陷入困境,出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建构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治理机制,必须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品属性为基础,针对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性质,在给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认真履行职责成为管理部门的最优选择以实现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7.
大学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大学治理依据治理主体、内容、方式等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围绕着大学办学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办学的权力、经费的筹措与分配、大学章程及规则的制定、大学的人事权力等形成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间的关系,其关系的实质是大学治理权的分配和大学治理范围的划分。大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关系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间接影响的结构与直接控制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大学治理结构成为不少国家大学改革的重要领域,大学治理结构以及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的调整方向、内容、方式等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下治理腐败,防范经营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正规化、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是一类具有独特办学特征的院校,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兼具行业性和区域性,行业性是其历史遗传基因,区域性是其环境身份标识。在扎根区域需求的基础上,坚守和彰显行业特色,应该成为这一类院校的理性选择。在"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语境下,行业办学传统与多学科化、地方化进程之间出现了不衔接、不协调、不相容等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的双重身份识别,实现内外部办学主体的激励相容,创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办学的类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学院制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改革的难点在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改革的基本路径就是要重塑大学的办学理念,创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谐党政与学术的共建关系,确立目标绩效导向下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治理,理念先行。大学治理理念与大学的精神品质、学术理性价值、治理模式以及治理绩效密切相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大学本质的核心属性,从而决定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选择。探索实践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一是要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活动,二是要增强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效应,三是要塑造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既可以为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又可以为大学制度的自我修正提供价值引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最大化满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体现了大学管理制度民主、公正、效率、和谐的价值理念。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价值的实现需要大学从内部治理到共同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从单向控制到相互制衡,构建复合控制模式;从自我发展到开放合作,协调内外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三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影响学校 内部治理模式的因素。研究指出,影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举办 者的特征和学校领导的专业素质。基于同一外部政策体系下三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发展变化的分析, 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突出公益导向;完善章程的内涵和功能,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加 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强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增强内部治理能力。研究为民办高等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人员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  相似文献   

14.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5.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与激励的制度安排,内部也没有形成制度创新的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治理改革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大学治理改革基本上是对原有治理结构的复制、延伸和精致化,结果导致当前大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效率并不高。规避大学治理改革的"内卷化"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国家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强制性创设;二是形塑"国家—大学—社会"动态均衡的治理结构,构建国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制度化合作治理机制;三是培育现代大学文化,为深化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提供内源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知识界的诺贝尔奖情结为引子,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我国目前的大学制度关注外部认可而缺乏内驱力,诺贝尔奖即是一支闪着金光的标签。大学要发展,就必须摒弃这种标签文化,对外探索政府与大学的契约管理关系,对内强化学者共同体治理模式,通过章程规范大学的治理结构,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来看大学内部治理自治性具有合理性,而大学治理变异的多样性和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需要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控制。在自治与控制的冲突中,需要创新大学管理制度、重视学术力量的回归、借鉴西方大学内部治理的经验,以达成现代大学内部治理自治与控制的制衡。  相似文献   

18.
遍布全球的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催生了高等教育竞争的新样态:竞争不再局限于个人和国家间,研究型大学成为主要竞争对象,呈现出“个人-团体-机构-国家-国际”多层次且以质量为中心的竞争样态;竞争采用大数据等评判工具,不再仅凭个人主观判断,愈发体现制度化、规范化;竞争标志着政府由“管理”走向“治理”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按照市场规则配置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竞争影响范围广,从高等教育结构到机构内部各要素都受其影响。然而,新的竞争样态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增强政府及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在竞争的同时,增进高等教育机构间合作,从而以“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带动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虎  白莽 《江苏高教》2020,(3):82-85
中国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从制度、效能、文化、技术四个维度上看,与"双一流"建设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双一流"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一流的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校内部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一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效能;挖掘校本文化和职业精神,加强管理文化建设;改革管理手段和技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