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李虎军 《科技文萃》2000,(11):25-26
2000年8月21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17届国际拉曼光谱会议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应邀作了一场专题演讲,介绍拉曼跃迁在激光冷却和原子干涉仪中的应用.这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演讲中称,他的研究组最近改进了一种激光冷却的方法 ,将铯原子冷却到了290纳开的极低温度,原子密度也得到提高.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激光冷却研究领域获得的又一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借助激光技术获得了中性气体分子的极低温度(如10-10K)状态,这种获得低温的方法就叫作激光冷却。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方法是汉斯和肖洛于1975年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便实现了中性原子的有效减速冷却。激光冷却的基本思想是:运动着的原子在共振吸收迎面射来的光子后,只要激光的频率与原子的固有频率一致,原子就会吸收迎面而来的光子而减小动量;与此同时,就会引起原子的跃迁(原子又会因跃迁而发射同样的光子,不过它发射的光子是朝着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3.
宽容失败     
分辨与识别是非、正误、真伪、优劣、美丑,对于科学创新无疑十分重要,非此科学不能前进,但是否这就是止境?非也。这里讲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70年代末,我们对激光冷却原子感兴趣、在教研室讨论过几次,一位老师提出了一种用随时间变化的脉冲激光来冷却的想法,我思索良久,认为该方  相似文献   

4.
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电磁光谱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项用激光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技术,用此技术可制造精确度达10~(-16)的铯原子钟,这比现有的原子钟的精度(10~(-14))高两个数量级。研究人员首先用多束激光作用于原子蒸汽,使原子冷却到2.5×10~(-6)K,这时原子的运动速度平均为每秒1.2厘米,利用一个“原子阱”(一个重直装置)使原子在微波场下相互作用两次,在重力作用下,原子呈一次上升和一次下降的相对稳定运动。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制造精确度极高的铯原子钟。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7年49岁时,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原子的技术,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及一位法国科学家分享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谈及他的成功之道,朱棣文认为家庭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出身于科学世家。外祖父李书田是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到美国留学,获物理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加选修)第十一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节中附表“一些实际的温度值”告知:实验室内已经获得的最低温度(激光冷却法) 2 .4×1 0 - 11K .究竟什么是激光冷却法?2 0世纪80年代,借助于激光技术获得了中性气体分子的极低温(例如1 0 - 10 K)状态,这种获得低温的方法就叫做激光冷却.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方法是汉斯(T .W .H¨ansch)和肖洛(A .L .Schawlow)于1 975年提出的,80年代初实现了中性原子的有效减速冷却.激光冷却的基本思想是:运动着的原子在共振吸收迎面射来的光子后,只要激光的频率和原子的固有频率一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借助激光技术获得了中性气体分子的极低温度(如10^-10K)状态,这种获得低温的方法就叫作激光冷却。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方法是汉斯和肖洛于1975年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便实现了中性原子的有效减速冷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原理,以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形成条件和实现途径,说明了激光冷却技术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决定世界标准重量物质时,最终的权威是保存在法国塞利斯气密室中的一个铂——铱合金圆柱,它的定义为千克。但是美国码萨诸塞工学院物理学家戴维·普里查德认为他具有一个更为精确的度量:一个原子的重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0月,因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美国的朱棣文、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共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朱棣文成为第五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相似文献   

11.
激光是一种新技术,是本世纪的最大发明之一。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光源。普通光源一般通过自发辐射产生,激光则是受激辐射产生。科学家把电波射在红宝石上,就能产生威力强大的激光。激光强度大,方向性好,有良好的可控性,因此它在测量、医学、军事、切割加工、通讯、情报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广泛。用激光切割钢铁,可说是削铁  相似文献   

12.
智力游戏     
本·阿什赫斯特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遇见了卡娜,一个不久前刚刚到这所大学来的漂亮姑娘.当他们玩起“对或错“的游戏时,本声称他的导师希望他参加一个测量人的情感的科学实验,充当实验对象.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本在撒谎,只有卡娜坚持认为本说的是真话.……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们最近制造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小的原子钟,其内部机构的体积仅相当于一颗大米粒。它运行所需的动力非常小,且每300年仅误差1秒。这种原子钟有望在未来为无线通信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等移动应用提供精确的计时。这项新技术由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约翰·凯茨领导开发。与其他原子钟类似,新设计依靠的还是铯蒸汽收集在一个装有微型激光器探头的容器中,激光器用以产生两个电磁场。然后研究小组对磁场进行调查,直至两者之间的差值等于铯原子的内部能级,从而使铯原子停止对光子的吸收或释放。此时即可让一个外部振荡器…  相似文献   

14.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福克纳(Willil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于1949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他虽于六十年代初谢世,但其声誉并没有随之衰退.相反,美国的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正日趋深入,他的文学遗产对美国以至欧洲、拉美甚至东方都在不断产生影响.一九三○年,福克纳发表了《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一短篇.它似一沉生的块石,旋即在评论界激起千重波澜.有人将这篇小说称为恐怖故事;有的认为它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有的说它塑造了一个不能享受正常人之间的生活,因而遁世变态、神经失常的女人;也有些评论家干脆说,这是一篇手法超群的旷世杰作.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曾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的菲力普斯和法国的科恩·唐诺吉二位学者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朱棣文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1948年,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在纽约市长岛长大。他生长在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母亲和三兄弟都是博士。父亲朱汝瑾和母亲李静贞同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都是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他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16.
激光器是原子磁强计、原子陀螺仪等量子传感器的核心部件。量子传感器通过激光、磁场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相应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激光频率优化及稳定是实现量子精密测量的关键技术。该文在理解原子能级跃迁、激光饱和吸收稳频原理基础上,搭建了消多普勒激光饱和吸收稳频教学实验平台,通过扫描铷原子的消多普勒饱和吸收光谱,将激光频率锁定在铷原子的D1线上,获得了频率高度稳定的激光输出。该平台能够使学生直接观测原子吸收与激光频率稳定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的提升,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教授 ,以表彰他使用毫微微秒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 1946年生于埃及的泽维尔 ,从19 90年起一直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事了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的研究 ,这是他们创造性地把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才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是从微观角度 ,也就是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细节。大家知道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的分子被拆开成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视觉神经教授帕万·辛哈和他的妻子用电脑微雕技术完成了一部世界上最小的书。辛哈的妻子帕梅拉·里普森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20世纪90年代,他们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们就喜欢上了微型书写技术。在6年前的一次冗长的会议中,辛哈打起了瞌睡,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把印度的一部佛教经典《薄伽梵歌》刻在了一粒大米上。他醒来之后,发现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样可以完成一部世界上最小的书,不过他认为要用到集成电路中的蚀刻技术。他向妻子说了自己想“写”一部世界上最小…  相似文献   

19.
德国作家西拉姆的《神祗·坟墓·学者》是一本考古学著作。他在书中告诉我们一个谜,即玛雅古国不断地弃城之谜。玛雅文明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诞生在热带丛林(属于今墨西哥)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它的诞生和消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以至不少学者认为玛雅人是“天外来客”。  相似文献   

20.
一、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性质1883年,美国学者 L·F·沃德首先正式使用“教育社会学”一词。他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指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相继,社会学家社威亦提出“教育社会化”问题,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