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教学设计注重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感悟朋友之情、朋友之趣的同时,激发习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2“.关注儿童生活,尽量使习作教学生活化”是教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写作教学应从应试作文向创新写作发展。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汲取源头活水;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加强信息收集;激活学生写作灵感,张扬学生个性;采取合作方式,改良写作习惯;创设写作条件,鼓励学生表达。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陈霞 《考试周刊》2007,(6):76-7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老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与个性化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具体阐述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每年从高考作文阅卷现场传出的评价,总是事与愿违,缺乏思想,内容空洞,生搬硬套,言不由衷的文章比比...  相似文献   

8.
首先是阅读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本源。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笔端。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要突出“真”、“实”、“乐”三个字。一、求真所谓真,首先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充满真情地叙写客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很好地解释过这一点: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为此应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走进电视,走进集贸市场……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发展智力、提高写作…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在认识中习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笔者认为从作文的认识功能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写作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灵、情感、情绪和状态,适度调控,让学生愿写、能写、善写。  相似文献   

14.
张立杰 《教师》2012,(4):59-5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教学中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激发热情,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近年来,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常有不少学生谈到在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的确如此,农村小学生由于轻视语言环境、见闻不多、阅读面狭窄等诸多原因,在写作时经常显露捉襟见肘之窘、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正如叶老所说的:“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由于缺少写作素材,学生自然也就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写道:“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  相似文献   

17.
陈琳霞 《现代语文》2009,(3):139-14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强调师生互教互学。而且沃德在《非常教师》中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而笔者就尝试用新的理念去进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写作之“米”,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激励学生去喜欢写作、去爱好写作、去主动写作。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应该渗透和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费时低效问题,在当前各校各年级的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经过调查,多数学生坦陈不知该写什么.无话可说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品味生活,捕捉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句话强调了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难在落实,正因其“难”,所以也倍显其“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要求学生写周记,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生活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音像、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