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科学》2012,(4):42-F0004
中国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预计2014年下水。它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考察设备,装备船载直升机,可以到南北极去进行科学考察,是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相似文献   

2.
2013年圣诞前夜,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被困南极冰山雪海中,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及时抵达遇险地救援,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实施营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同?破冰船是如何破冰的?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一样?破冰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一样?破冰船是怎么破冰的?破冰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5.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惟一能在南北极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它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超过20000吨;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于1993年3月26日建造完工;1993年6月驶回上海后,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改装,增加了科考设施和住舱,使之具备了在南北极极区后勤补给供应、海洋科学考察和运输考察人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小达 《小学科学》2021,(2):28-29
“北极”号是这样一艘巨舰:它的体形堪比一艘航空母舰,但它并不承担任何形式的军事任务;它的载重量如同一艘巨型货轮,但你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航线上都不可能见到它的身影。这艘神秘的巨舰,其实是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大、最先进的破冰船。  相似文献   

7.
张涛 《物理教师》2007,28(2):9-39,41
在很多高三复习资料上有一道关于破冰船破冰的力学题,但不同资料上对破冰的受力分析是不相同的,其结论也是矛盾的.图1该题目是这样的: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北极地区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这次考察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4,(2):19-19
2014年1月2日,在南极冰面上开展了一场国际救援行动。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在完成对52名俄罗斯被困人员的营救后,自己受困于南极密集浮冰区,部分浮冰厚达3米至4米。  相似文献   

9.
本刊2007年第2期刊登了《从“破冰船”破冰原理的受力分析说起》一文.原题摘录如下: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北极地区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考察.这次考察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资料.“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不仅采用特殊的材料,而且船体的结构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对付北极地区的冰块与冰层,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25日,我校窦银科老师随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踏上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这是我省高校科研项目首次人选国家南极考察计划、科研人员首次人选国家南极考察队并参加越冬考察,是促进与宣传我省、我校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次极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走向蔚蓝     
正8月28日上午9点30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01"船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起航,执行2017—2018年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据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260天,分为6个航段,将分别在中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中脊、南极半岛周边陆架、东南太平洋海盆开展资源与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设备多,又兼顾物资运输功能,导致实验室空间和功能受到压缩,现有固定实验室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为缓解矛盾提升极地科考船利用效率,以"雪龙2"号为例,结合中国多年极地考察经验,通过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及极地科考破冰船运营特征,将可移动实验室引入其设计建造."雪龙2"号配备的可移动实验室能满足极地科...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优秀红军娃代表之一,在管校长的带领下去上海参观了“雪龙号”。这是我向往已久的事,要知道“雪龙号”可是中国最大的破冰船和极地考察船啊,而且她还参加过马航的搜救工作呢!我们兴高采烈地登上“雪龙号”,同学们对“雪龙号”磅礴的气势赞叹不已。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王建忠船长,他告诉我们:“‘雪龙号’有167米长,型宽22.6米,可乘载人员130人。它多次赴南极和北极执行科学考察和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为人类将来的资源开发做出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动态     
无限神秘的海底世界富含着人类未知的丰富宝藏。今年,我国的大洋科学考察将以加强对海底山脉的"找矿"工作为己任,按照我国"十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编号为DY105-16的科学考察航次,以寻找富钴结壳的工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这是从中国大洋协会近日在广州召开的航次设计评审会上传出的消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奖励》2005,(1):23-25
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研究基地,是一个跨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综合考察研究平台。它的建成,将稳固支撑中国在北极地区长期深入地开展多学科研究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17.
"慕课",就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如今,慕课已因"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的先进理念而风靡全球。慕课的革命性意义还在于它所提供的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当前国内的"翻转课堂",一种教师创建学习视频,学生在家中或  相似文献   

18.
极地破冰船     
破冰船有很多种,海洋、湖泊、江河等不同水域都有。例如我国海军的“海冰721”号破冰船,能破开海面上1米厚的冰。但因为极地环境恶劣,所以建造极地破冰船是最难的。  相似文献   

19.
宋德庆 《考试周刊》2014,(2):145-145
<正>"学本教育"是中国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它顺应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教育部正着力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力求改变重视书本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本教育"的推广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巨大压力,迫使教师将"怎么教学生知识"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如何学习"上,从源头抓起,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研究性学习已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今后,它还将被逐步纳入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有识之士指出,这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在素有“塞上明珠”美称的宁夏银川,有一所中学近几年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所学校就是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其所构建的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性课题叫“唐徕渠灌区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