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2.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3.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吾国女界能以文字托业于新闻,影响政局,启迪人群者,当推刘女士韵琴始矣。”这是《中华新报》记者陈荣广(1878-1932)于1916年春为《韵琴杂著》一书所写《陈序》中的一段话。由于1917年以来,没人再提及她,故知之者甚少。本文想对韵琴其人其事略作介绍:刘韵琴(“韵琴”是字,名未详),江苏兴化县人。生  相似文献   

5.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6,(11):48-48
有朋友看了本人的小品《短之美短之难》后,建议侧重谈谈短文简约之法。还是向古人讨教吧。在我们的古代文学遗产中,把短文写得字字千斤、约而能明、小中见大者很多,说明古人在这方面是很有办法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过90个字,可谓短小,却是议论的“人才观”大主题。不妨抄录如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文章开笔第一句先竖起靶子:世皆称…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蔡伦传称,蔡伦造纸成功以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元兴元年是公元105年。这“帝”是东汉和帝,他肯定了蔡伦造纸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盛赞荆公之学术“内之在知命厉节,外之在致世致用,凡其所以立身行己与夫施于有政者,皆其学也”。并讥讽程朱理学之所畸重者,“在身心性命,而经世致用之道,缺焉其讲”。是以王安石新学包举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而濂洛关闽之学不过“经术之一端”耳。但是,现代学术研  相似文献   

8.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9.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0.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一向认为,要想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于金石。《墨子·兼爱下》说古者圣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一书中多次表达了这层意思。《吕氏春秋·求人》说夏禹“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见,这种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2.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3.
人有为名所累者,有为利所累者,有为色所累者,亦有为书所累者。但是在此一“累”字的背后,却有无法形容的快乐蕴含在其中。欧阳修《试笔》中有云:“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只知快乐而不知其害,以此揆之万物,可能只有书籍罢。  相似文献   

1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5):57-5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露布文:檄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说的是大才子袁虎倚着即将出发的战马为桓温起草檄文,立等完稿。后以“倚马可待”四字成文,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例如唐·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老舍《AB与C》“:这才知道写作的难处,再也不说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了。”巴人《谈写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国古时写文章的人,也有以为写文章非天才不办的。所谓‘倚马可待’‘一泻千里’,这一类形容天才的成语,不知有多少。”  相似文献   

15.
今本《集古录跋尾》凡十卷,有跋尾四百二十篇,其内容"不独为玩好而已"(《集古录跋尾》卷八《唐韩愈黄陵庙碑》,以下引用此书只标明卷数、篇名),"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可见,订正史传、补充史料确是其集古题跋的宗旨和核心内容。顾炎武曰: 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  相似文献   

16.
读余秋雨的文章总有一种地域的认同感,换句话说,总觉得文章是出自一个南方人,甚至可以更确切地说,出自一个江浙一带人之手,这就是所谓的“海味”十足的缘故吧。常听人说起“海派”“京派”,那么何为海派京派,似无确切定义;窃以为,海派文章与京派文章相比,无非写得聪明些,灵秀些,读来更轻快些,这也许也是余文的特色吧。余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一时洛阳纸贵,为何?这是由于他的“化功”地道,他能把景观、文化知识与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化出一篇篇洋洋洒洒、有品位的记游文,亦能处处顾及文化,而这文化又非专一性,而是普及性的,正投合在广大读者口味的共同切面上。我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和《霜冷长河》,两者比较,觉得《文化苦旅》强多了,这确是一本优美、顺畅、有一定文化  相似文献   

17.
周永年一生虽然存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文章也冠绝一时,但由于他过分自谦,所以著书不多。《清史稿》称他“博学贯通,为时推许”。桂馥《周先生传》说他“自渭文拙,不存稿,殁后无传焉。”这非常可惜,假如当时桂馥等人能够为他及时览集,他的文稿未必不能传世。现在可以稽考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18.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撰文著书得酬,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肇始。《史记·吕不韦传》载,吕不韦先“厚遇”三千食客,再“使其客人人著所闻”,汇各派学说于一书。《吕氏春秋》可说是“厚遇”换来的。书成布国门,“悬千金其上”,宣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现代的稿酬就滥觞于战国时代的“厚遇”和脍炙人口的“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20.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一书中写道:“盖饵巨鱼者,垂其千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置,而获之由于一目”。许多著名新闻记者之所以能逮住“高鸟”、“大鱼”,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主题提炼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