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终极关怀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融汇了中、西、马哲学中的基本精神。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新形态表现为:人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践是人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基础;以人为终极关怀就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终极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与同学交往,最应注意的原则是遵守集体规范。集体规范是使不同的成员得以交往的基础,它可以统一成员的行动,保持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使每个遵守规范的人得到有效的帮助。遵守集体规范,就要对自己的独立意识加以克制,对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加以尊重。同时还要以诚待人、实事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动员必须以动员行为主体的研究为逻辑起点,以利益为终极关怀,以理性集聚为基础的集体人设定,是对社会动员行为主体的一种尝试.作为社会动员行为主体的集体人,具有内存在性、指向性、一致性、行动可能性、反意向等特征,同时由于受权威正式与否的影响,集体人可以细分为自觉集体人和觉他集体人,这两类集体人基于自身的特征,在社会动员中发挥着各自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关怀理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它对教师职业道德观有着重要的启示:实践关怀与反思关怀是形成师德的重要基础;关怀理论之关系性是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关怀理论之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师德的新思考。以上三点启示为教师职业道德观提出了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教育制度并非机械的纯粹规则,而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性的,是以人性发展为根本、为人性发展服务的。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制度建设的根本。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关怀本质上就是对人类教育共同体成员需求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知与行是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本质要求;知行统一的标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高尚的师德。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极其深刻和终生受益的,师德建设是德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意蕴,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分为三个层次.对儿童自然性需要的关怀,是对人的生理与安全需要的关怀,是基础层面的关怀形式:对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关怀,是在满足儿童自然性需要的前提下,对儿童交往、尊重等社会需要的关怀;是对儿童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关怀,直接指向生命存在的意义,是道德教育的终极关怀形式.  相似文献   

8.
爱智统一的教育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的不对等,促生了干预。干预的关怀性和策略性促成了教育。干预、关怀、策略,共同构成了教育性的内涵。教育性在人思维中转换和升华而成教育精神。具体地说,关怀性的升华是爱,策略性的升华是智,教育精神的内涵就是爱智统一。把爱智统一的教育精神转变成为可操作的形式,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四个教育原则:以学生为目的,以人道为师道,讲究策略,统一心力。在这些教育原则支配下所开发的教育操作思路,就是爱智统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是对教育有良好理解和操作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紧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人”,缺失人文关怀,就会缺失生命,犹如形存实亡。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一、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贫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由此缺失生机和活力,其表现在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讲国家、集体、社会的需要,大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内国外形势,少…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活动与交往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是教育的基本宗旨,集体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的兼顾是教育组织合理运行的现实基础。笔从一个后进班级的转化与发展出发,探讨班级教育中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希冀对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实践生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教育人学研究的基础。从实践生存的理路探讨教育属性,对回归属人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生存教育是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教育,是对象性与非对象性相互转化的教育,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融合的教育。走向实践生存的教育要以人的生存境遇为背景展开,要从人学的视野进行教育转换,要关怀现实、具体和历史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12.
慈善具有正义与关怀两种伦理意蕴。传统慈善的伦理依据是关怀伦理,而现代慈善的伦理基础是正义伦理;慈善伦理之重心由关怀伦理向正义伦理转型,代表着慈善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慈善伦理之现代重构,应以正义伦理为核心和基石,实现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的有机统一,为此要注意把握公域伦理与私域伦理之划界与衔接,规则伦理与美德伦理之分殊与联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区别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对意义的追索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情结。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更应该是一项发展人的终极关怀能力、成就人的自主关怀的活动,这应是德育的深层意蕴和永恒使命。首先,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德育不仅仅是要培育德性,更要启迪学生认识道德与生活意义的关联,领会“生活意义”的合理意涵.主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独处存在与联合存在的统一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融合。其次,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能力。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应该能真正以行动关怀生活意义。因此,应指导学生具备发现、创造和享用意义的能力。确立有效关怀意义的原则,主要包括生命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他者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养成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是语文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高举语文素质教育大旗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是对人自身或他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一种对世界独特的理解方式、根本的生命态度和人文精神。而中国佛教以特有的慈悲理念体现着人文关怀,佛教的业报轮回与缘起论构成了佛教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维护社会和谐、平等自利利他、身心和谐一致,是佛教人文关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由于目前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而使得它不得不面对艺术制作的当代性问题。美国作家拉尔夫站在自然、宇宙的层面上,建构了《莫多克》这一生态学的经典范本,在超越了传统的人精神视野,追求人关怀与生命关怀、生态关怀、宇宙关怀的统一。是由人类自身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到宇宙整体的空前言说,对重整倾斜的生态系统与重建衰败的人精神兼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幼年时代有着对人的关系完美统一的要求,这在她和世界之间形成某种对立与分裂,从而关照外界带有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色彩,形成她启蒙主义人道关怀的思想基础。张爱玲作品启蒙色彩,一是对中国封建伦理关系的解构,她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局面的现实状态作细致绵密的否定;一是对女性因袭的国民性垃圾及女性心理深处归属感与依附性的省视。  相似文献   

18.
一、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有着特定内涵的人文教育是我国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突出体现了人文对人的生命关怀和文化关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学生把握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了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人文知识是通过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是指一个人在获得人文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人…  相似文献   

19.
郑剑 《考试周刊》2008,(24):138-13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则是取得"基础"课教学良好实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对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基础"课教师需具备的素质作了简要分析论述,并着重阐述了对如何实现人文关怀,要实现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尊重"人",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还需依靠课堂内外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