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树立教育新理念,尊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不断学习、反思教学工作,努力构建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2.
"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教师教学行为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方式,其教学行为的高效性是影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2010年4月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此,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3.
暂时没有使用新教材,并非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每位教师都要具有课程改革的意识,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来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场基础教育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性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下面仅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强烈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首先是哲学、教育和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然后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教学评价等的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上述几个层面适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是一种常见的教师专业活动形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担负着宣传和推广新课程理念、展示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行为的重任。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战线正在进行深化课程改革、实现高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公开课作为开放的课堂教学,成为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研讨、互学、共进的教学范例,因此,现阶段公开课自然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关注培养农村师资的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师范院校如何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具备如下素质。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现代教育理念将带给教师的是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谈几点个人管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和深入实施阶段,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各课改实验区及新课程实施的学校围绕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尝试,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不少非课改的学校、教师也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时.会逐渐接受一种新的课程观念,课程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和老师不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实施新课程,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新的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学校课程制度是由学校形成或制订,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必需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既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理念和措施具体落实的必要保障。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一体的中央集权制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探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与校本教研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安排,叙事课程是叙事语境、学习经验与教育目标的特定组合,它集中反映着叙事思维、叙事学习与叙事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观念。叙事课程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叙事与课程的关系上,它把叙事作为课程框架;二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它是一种特殊的整合课程;三是从师生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看,它是一种共创课程。相对于在逻辑—科学思维范式下出现的成人教育课程话语,叙事课程为成人教育课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是迄今为止台湾最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台湾各界对九年一贯课程褒贬参半,评价不一。暂抛开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设计以及实行过程中的不利,立足总结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经验,有如下启示: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的研发,要契合课程研究典范的时代转型;"由下而上"发起课程改革,有利于唤起公民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坚持"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课程目标,将强化课程改革的历史责任;凸显"课程统整"设计,会推动课程改革的永续发展;对课程理论基础的拷问,是促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人文课程设置刍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设置既要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又要使人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重视人文课程。人文课程分为经典的、模糊的、交叉的三种类型,经典人文课程是其核心。大学人文专业中的人文课程存在“非人文”现象,非人文专业中的人文课程存在忽视隐性课程现象。真正优质的人文课程,是含有丰富隐性文化的人文课程。重视隐性课程是加强人文课程设置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全国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普遍较弱,存在着课程价值理解力薄弱、课程规划引导力不足、课程内容研发力缺乏、课程实施组织力不足、课程评价指引力欠缺以及课程环境创设力缺失等问题。导致校长课程领导力不高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支撑环境以及校长自身等三个方面。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须从上述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课程设计只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变化。因为课程实施是"一个预期的课程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过程,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又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有效进行课程实施的操作原点。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课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用这种理论观照我国的语文课程发现:语文课程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活动性、生活性、模糊性、测不准性使语文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呈现出不确定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国语文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的要素来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和课程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类别不合理,课程之间内容融合度低、教育实践课程欠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变革步伐缓慢、学生评价单一等。建立模块化课程网络体系、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传统认识论的课程定义多限于对课程属性的描述,而课程属性的多样性又使得各种定义只能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予以系统阐述,由此导致了观点杂陈、语义多歧的局面。本文借鉴当代西方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成果,运用谱系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的概念进行阐释和比较,尝试构建课程的概念谱系,以期提供一种理解课程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