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江南和两浙地区古代有野生牡丹生存分布,引种栽培历史悠久.宋代不仅中原与蜀地,江南和两浙也是观赏牡丹栽培、发展的重要地区;先后以会稽、吴中、杭州为中心;牡丹的研究也颇受重视,出现的有关专著达7种;品种增长速度并不亚于中原和蜀地;品种达百数,起源途径具多元性;与洛阳、天彭不同的品种数目有60多个,花型花色丰富多彩,牡丹品种群已初步形成;北种南移、促控栽培、施肥、嫁接等种植技术已较成熟.  相似文献   

2.
薛凤翔为我国明代杰出的牡丹园艺学家。他的《牡丹史》不仅是我国明代牡丹研究的要籍,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20世纪80年代其未广泛流传的手抄本在安徽正式出版。薛凤翔证实了明代我国牡丹栽培和研究的中心已转移至安徽亳州;其牡丹品种的数目、类型已超过宋代,地方品种群业已初步形成;他在多年实践、研究之后,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牡丹的科学认识、栽培与应用的经验、鉴赏牡丹的美学观点;并辑录汇集了历代有关的资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我国元代观赏牡丹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散在古籍中有关记载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元代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和地区,牡丹仍是元人喜爱的名花;栽培及于关中、中原、华北、华东等地,其中心业已转移到京畿;引种仍在继续;出现了一些新的牡丹谱录;对牡丹习性的认识和栽培技术,有所提高;不仅宋代的部分牡丹品种被保存、继承,而且还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种;牡丹的应用也有所发展;元代在中国古代观赏牡丹栽培史上,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可跳越和忽略的承前启后,有所发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曾给中西交往和贸易以不利影响,这是事实;可是在这几百年中,中西商贾、使节、僧徒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元魏统治时的中原和西域的交往,甚至还称得上是兴旺的。本文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略作考察,切望有人做深一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曾给中西交往和贸易以不利影响,这是事实;可是在这几百年中,中西商贾、使节、僧徒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元魏统治时的中原和西域的交往,甚至还称得上是兴旺的.本文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略作考察,切望有人做深一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思路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具体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一课,课标要求则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相似文献   

7.
庞金殿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80-82,86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并兴盛繁荣,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一些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却重视不够,论述有失偏颇。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品,从三方面简要论述了志怪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牡丹     
宋代杰出学者苏轼 ( 1 0 3 6— 1 1 0 1 )。亦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颇有成就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牡丹记叙》和三十多首有真知灼见的牡丹诗 ,对我国牡丹研究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证实了北宋中期我国东部牡丹的栽培、研究、育种和牡丹文化 ,均有较快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杭州为其中心 ,品种数目逾百 ;杭州太守沈立 ( 1 0 0 7— 1 0 78)早在熙宁五年 ( 1 0 72 )、就已撰写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牡丹记》十卷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卜宪群,张南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开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发展上也是如此,虽然社会动荡给教育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由于“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儒学独尊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的大解放,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志怪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数量繁多、作者队伍庞大、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首先当赖魏晋南北朝昌炽的宗教迷信;其次是时“谈风”盛行;第三此期历史著述和文学创作的兴旺、发达对志怪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此三个方面原因,使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志怪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末期,党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初,党项役属于吐谷浑,党项各部在吐谷浑的控制之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曾对中原王朝西北边地不断出兵侵扰;随着中原北周、隋和唐等王朝对吐谷浑军事打击的加强,吐谷浑对党项的控制日渐减弱;党项各部又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开始离弱附强,摆脱了被吐谷浑役属的地位而归附中原王朝,这在唐王朝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时期礼崩乐坏,纲常扫地以尽,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在旧秩序的大动乱中到来。江右地区的迅速发展,表现尤为明显。钟传、彭玕等豪杰竞起,保境安民,重视教,治绩卓。彭玕家族迁入湘西土家族发展,延续至于明清。宋齐丘对南唐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赋税政策的积极影响,持续至北宋中期。江右豪杰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在宋代的繁盛奠定基础,并且在唐宋之间学术取向与思想建设重心的转换中,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山西出土《隋虞弘墓志》的碑文记墓主虞弘是鱼国人。鱼国,史书失载,据学者的研究,鱼国应为中亚的粟特国。虞弘的家势显赫,祖父辈为鱼国领袖、茹茹国及北魏的官员。在政治变幻无常的魏晋北朝以至隋初,虞弘的官位不断转迁,除了担任武职及使节外,也曾领乡团和当萨保。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其后北周、隋、唐均有发展,虞弘身处其中,以其个人的背景、经历及官职的迁转,可作为一个例子,来展示历时约二百年的府兵制度,其前期和后期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律学世家,同魏晋南北朝的律学世家一样,在立法、司法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起过重要作用。但唐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同魏晋南北朝有较大变化,因此唐代的律学世家又有不同的身份特征。该文考证出唐代五个律学世家,通过分析,知其已是儒家化的律学世家,他们不仅长于律,同时也精通礼,常据礼断案,又引礼入法.为唐律的儒家化贡献了力量。但唐代的律学世家,已不可能有魏晋南北朝律学大族的成就和表现。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复生小说重在记录复生的事件,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向宣扬佛教;唐复生小说将宣佛深化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的宣扬上,宋代复生小说在内容上基本上沿袭唐代;明清时期,复生小说超越了宣佛的狭隘目的,"复生"转化成为小说叙事的结构。复生小说使古代小说拓展了叙事时空,形成回环式的结构特点,并使小说表现出珍视生命、追求至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历来关于金元词分期的若干看法,存在着共同的视界缺憾。考察金元词的演进必须注意到金元词与南宋词的共时性与互动性、王朝更叠带来的词坛新变、词人群体对词坛走向的影响以及词学观念衍变所起的作用。打破朝代分野,将金元词与南宋词置于同一层面进行观照,可将三朝词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由此可将整个金、南宋和元代词史划分为借才异代、气象鼎盛、遗民悲歌、延续传承和曲终奏雅五个阶段,勾勒这240年间词坛由蓄势、爆发,到略作消歇而又复振的演进轨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它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局面,专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及昌盛发达的私学教育和自由博涉的学风、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清逸超俗以及整体把握自然山水的审美取向,形成了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