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作者的思路清晰可寻。文章先写杨梅树的美丽,再写杨梅果的可爱。在写杨梅果时,又是先写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然后写它的滋味。我抓住了这个写作顺序,设计了这课的板书。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独立阅读困难不大。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自学课文时,布置了几道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1.杨梅树生长在什么地区?2.杨梅是什么样子?3.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有什么特点?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相似文献   

3.
挖掘教材是个老话题,但我从最近的课堂教学中看,这依然是个大问题。有两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似乎觉得挺有抓头,容易“出彩”,多爱讲这两篇,下面就一一谈起。《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中,教师未尝不以杨梅果的特点为重点引导学生找相应的段落、句子及关键词语,并有条理地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定要争气》是国家教委在《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列举的一篇讲读课文。如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呢?我们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如下:一、板书课题,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教师板书课题后,给学生简介课文内容:本课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小木船》时,我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了板书。一、明确梗概的提问。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提问:“本文是不是介绍小木船的?”学生回答“不是。”我又问:“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我”和陈明的友谊)“小木船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边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讲读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内容,可将整篇文章设想成“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问题,然后进行教学。一、写什么?在学生预习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板书“花木繁茂”、“生机勃勃”、“雪景壮丽”、“硕果累累”四个词语,并设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由题入手 ,激发兴趣学生的思维总是从有趣的问题开始的 ,所以教师应当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同时提问题的语言要巧妙。如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 ,板书课题后出示实物杨梅果 ,让学生仔细观察 ,说出它的形状、颜色、特征 ,再让个别同学品尝并说出杨梅果的味道 ,然后引向课文 :同学们想更多地了解杨梅吗 ?请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环环紧扣 ,步步深入 ,不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而且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质疑问难 ,自悟自得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口读心想 ,咀嚼品味 ,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不仅要考虑对全文进行提炼和概括,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霍懋征老师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就很注意把板书内容与启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解题入手,让学生通过看课题——“冀中的地道战”,提出一连串问题:为什么用地道?地道是什么样?怎样用地道?最后结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8课《借生日》。师:(导入)同学们,你们会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吗?生:会唱。(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高声齐唱)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生日很感兴趣,都会唱这首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借生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将生字多读几遍。(学生开始读课文,基本上是以齐读的形式进行的,能在书中“画出生字”的少。然后老师又要求学生俩人一组互相读一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学生时有将生字读错、将句子读断的现象)反思这是一则典型的“学生主体式”…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重点写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设计这课板书,宜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这篇寓言的寓意.教学时,教师先把课文表情朗读一遍,让儿童了解故事情节的梗慨,然后启发提问:1.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写了谁和谁为一件什么事争起来?板书:青蛙、小鸟;天多大.  相似文献   

11.
师 :下面我们学第五自然段 ,首先我读一遍 ,大家看我读得怎么样。(教师读 ,有意不读出重音和语调。)师 :我读得好不好 ?生 :好 !师 :好吗 ?多数学生小声说 :“不好。”师 :不好吗 ?(同学们你看我 ,我看你。有一部分学生在窃窃私语。)(评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往往不加思考 ,都回答“对”、“好”。这种提问有明显的诱导性。建议教师少用。如果要用 ,再追问一句 ,“对在哪里 ?”“好在哪里 ?”本课教师一连串的追问 ,暗示学生 ,回答问题要动脑筋 ,同时 ,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师 :这篇课文我们是用“找准重音 ,…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紧扣“奇”字 (一)揭题 1.同学们,归类识字(一)第一课告诉我们安徽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知道是哪一座山?(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黄山) 2.紧扣课题再提问:“奇石”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后,提问:“奇石”可不可以换个词来说,怎么说好呢? (二)释题提问:看了课题,同学们,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  相似文献   

13.
《鸟的天堂》(第十一册)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教出新意,使学生学得主动呢?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3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14.
严伯春 《师道》2006,(4):31-31
今天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上课铃刚响,我便板书课题,故意少了题目中的双引号,学生在下面吵着提醒:“五角星应该有双引号!”我回头表示疑问:“为什么呀?”学生争着举手回答:“这五角星并不是真正的五角星,这是小男孩把苹果拦腰切开后,里面的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学生的讲述一个比一个清楚,我知道学生对课文所讲的故事已是十分清楚了,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想到了文章中的小男孩。“喜欢文章中的小男孩吗?”学生齐说:“喜欢。”“真的吗?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告诉同学们。”我指名一个名叫侯唯希的女生起来读书,她面庞清秀,目光…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录】上课开始,我试着问学生:“课前你们已预习了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你们喜欢这篇小说吗?”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和你们有同感,这的确是一篇值得仔细品读的好文章!”我接着征询同学们意见:“这堂课是我和你们一起学呢,还是同学们自己学?”很多同学说:“我们与老师一起学!”“好啊!”我温和地说道,“不过,我希望同学们唱主角,怎么样?”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大约十分钟,同学们的读书声似乎戛然而止。我关切地问道:“同学们刚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处了吗?”有个女同学立即站起身,说:“老…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丰碑》。(板书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板书:“军需处长”)生:红军队伍的任务很艰巨,行军条件很恶劣。生:我补充,课文写了将军开始为军需处长生气、发火,可是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以后,对军需处长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板书:“将军”)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请再说说你有哪些不明白…  相似文献   

17.
一日,我有幸为某基层小学“新课标、新理念”语文优质课赛做评委,末了,颇多感触。《灯光》教学片断(课前老师拉上教室的窗帘,关掉了电灯;课始师生互致问候)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生:最需要的是灯光。师:(板书:灯光。并画一吊灯简笔画)为什么?生:现在光线暗淡,需要光明。师:(在电灯旁写上:光明)还需要什么?(打开灯光,揭题)生:(齐读)灯光。师:同学们,你们准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逐一板书)生: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生:提出问题。生:合作学习。生:探究学习。……[透视]的确,该教师的开门见山、激情开课,为后面本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本课系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九册选学课文。我对这一内容设计了“揭题”、“探究”、“拓展”等三个教学环节。其中“探究”又由“质疑”到“置疑”再到“研究释疑”,真正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  相似文献   

19.
《年关》这篇课文围绕“我”父亲说的“年关难过啊!”来写,教学时,可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组织整个课堂教学。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课文第二节倒数第二行),指名读后教师板书:“年关难过啊!”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时,教师在“年关”、“难过”下面分别划上横线和箭头。 2.抓住文章中心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上门  相似文献   

20.
犤教例一犦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个大大的“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和笔顺。2.学生查字典弄清“鼎”字的意思,懂得“鼎”为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课件出示文中插图)3.让学生说说预习时收集到的带“鼎”的词语。二、揭题导入,诱发期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鼎”的课文———《世纪宝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1.解题:学生查字典理解“世纪”的意思,懂得这里指的是21世纪。2.提问:课题中的哪个字道出了“鼎”的不同寻常?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便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