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乃”字在《左传》中出现502次,单独成词452次,分别做连词、副词、代词和判断词;不单独成词的50次。对它们的详细研究,将给“乃”的词义和语法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为科学的汉语史的建立增添基石。  相似文献   

2.
“的”是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中的一个典型成员。“的”的分合问题,既涉及语法研究,也关联语用实践,同时还与书面语的规范问题紧密相连。为此,文章以“的”的分合史和分合观为经纬,对“的”的分合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和必要思考。“的”的分合史分“由分趋合”、“总体趋分”、“分合相持”三个时期。期间,存有“分用”和“合用”两种观念,有过“分用”和“合用”两次争议。同时,“合用”观的理由问题,分合史各期的划分问题,“分化说”的提法问题,实践检验的权威性问题,也都与“的”的分合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LAD)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通则,它规定了人类语言可能的范围。“普遍语法”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论,原型说和图式理论证实了“普遍语法”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然而“普遍语法”的“语言能力”先天预成等观点却与认知心理学思想相违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王道”的意义溯源之后,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王道”与古代汉语中的“王道”在意义、词性、语法的功能及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儿”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料对“儿”的虚化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邓守信(2009)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表经验体的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及其教学排序。首先,参考前贤对于动态助词“过”的理论研究,并从中确立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基础。而后,透过“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当代北京话口语”部分的语料,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分为若干次结构,并依据邓守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结构排序中难度等级及频率高低的原则,提出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8.
以《红楼梦》中的“下去”句为研究对象,对该句式进行定量地、细致地描写,全面揭示《红楼梦》中有关“下去”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特征,进而展现清朝中期“下去”句以及相关句式的面貌,从而为汉语史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比较坚实的断代描写。  相似文献   

9.
动态助词“过”从最初的动词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词义逐渐虚化,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发展为只具语法意义的助词,实现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以名词的几种特殊用法为切入点,对文革语言的语法特点进行考察和说明。主要考察了名词的陈述性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做补语,以及个别名词用法的变化。上述几种用法及其变化反映了文革语言语法的特点:总体上是“干瘪”的,即简单、单调,缺少变化。  相似文献   

11.
“V个X”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整体,内部有结构关系,外部有语法功能。论文通过对“V个X”结构中X、V的形类的全面考察,分析了结构中“个”的语法功能及“V个X”结构的内部关系、语法性质和语用功能,以求弄清该结构在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学角度,按照英语语法规则造出来的,表达汉语中特有概念的说法应称作"中国英语"。它有4个特点。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是:1.它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它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比较,能使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3.它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淡化语法”论提出要淡化甚至取消语法教学,这种观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及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语法素养的下降,其危害极大。因此“语法教学”不能“淡化”,其理由有四:一是语法学习对语言获得有着积极作用;二是语法学习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语法学习有助于学习外语和古代汉语;四是语法学习能切实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学习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一个新支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用作提示语的“你VvO”格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组特殊的语法格式。这一格式的基本特点是:(1)“你VvO”格式的基本成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封闭性。(2)“你VvO”格式构成单位词义虚化。(3)“你VvO”格式在具体句子中不可能成为焦点,但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色彩。(4)“你VvO”格式在实际语境中有多种变体。(5)“你VvO”格式必然出现在交际场合,并一般为非正式场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17.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家在20世纪木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Adele E.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独立且唯一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体。它的提出引起了语言学家对以往配价理论的反思,国内学者开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构式语法应用于零散汉语语法现象分析的初级阶段,接着是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的理论构建及可行性探讨阶段,最后是理性衡量构式语法的价值与局限及将其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深化阶段。尽管构式语法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分析理论,真正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考察"子"由实词演变为类化成分和后缀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语法性质是具有名词化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语名词后缀"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名词后缀了.  相似文献   

19.
“本位”说是汉语语法学史无法回避的话题。自《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学曾先后出现了“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双本位”等理论学说,各家学说既有其独特的适用价值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非排斥和否定的,因而独尊一家而舍弃他说是不可取的,取消“本位”说更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并从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出发论述了“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理论依据.文章共4部分:如何理解“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汉语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于一体,汉语的虚词是词汇、语法的教学重点,汉语的构词特征与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