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是一门“再创造”和“设计创造”的工作。书稿编辑加工实际上是在作者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书稿选题的制订则是“设计创造’的工作。编辑工作不同于科学研究,而侧重于科学传播;编辑工作也不同于教育工作,编辑工作除了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播给读者外,更侧重于挖掘新的知识矿源,并将其编辑、整理加工后输送给读者,使作者、读者双受益;编辑工作更不同于体力劳动,尽管编辑人员为了组织好的书稿和物色好的作者,经常外出参加  相似文献   

3.
去年冬,南京《青春》杂志社收到了一篇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写作手法的文章。首先接阅稿子的编辑对它“吃不准”,就按该刊的“惯例”,请其他编辑传阅,“会签”。先后有10多位编辑签署了意见,有的赞它“颇有创见”,有的称它“不无道理”,有的则说它“大为悖谬”。编辑们的看法虽异,这篇文章还是刊登了。随后该刊又公布了对它的“会签”意见,热烈地展开了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试论编辑工作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编辑”一词一直意味着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加工,修饰润色。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编排整理、修订成书。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一词的含义和功能有了变化。在出版活动中,不但需要编辑具有“案头”功底,把好政治、思想、文字关,更需要编辑勤于市场调研,在制定选题,编辑书稿过程中能把握市场脉搏,用最快速度将有用信息,化为“金点子”,拿出自己“叫卖”的产品推向市场。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编辑工作中的“静”所谓“静”,是指编辑的“案头”功底,即编辑要有脚踏实地的埋头…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6.
书稿的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辑加工在出版社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编辑加工,是指书稿经过审查,已被批准采用,并且由作者完成修改、加工任务以后,出编辑人员进行的加工整理工作。有人主张,加工私整理具有不同的含义:“加工”是指实质性的改动;“整理”是指纯技术性的处理。这个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二者  相似文献   

7.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8.
近来听到一些反映:“出版社的编辑部审稿太严了”。“编辑改作家的稿子,权力太大了”。“编辑就是不能改我的稿子,文责自负嘛”。这些意见传到编辑的耳朵里,有的编辑感到惶惑了。处理稿件时生怕得罪人,审稿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文责自负”并不排斥编辑对作者原稿进行鉴别和判断,提出审稿意见,以致进行修改加工。出版社的编辑部是组织和接受作家原稿从事书籍生产的部门。编辑部进行审稿工作,如同工厂生产产品时对原料进行鉴别和加工一样,是一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辑的内涵“编辑”是个多义词.既指新闻出版机构对稿件的组织、审读、加工整理等工作.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网络编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网络编辑工作.二是指网络编辑人员。这里主要是从网络编辑人员的角度对“网络编辑”的定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0.
关于编辑加工,讲述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的。有的着眼于内容,有的着眼于步骤,有的着眼于与作者的关系,等等。本文是从编辑加工的三个层次来谈的,其实就是编辑加工的三个方面。但本文强调的不仅是编辑加工内容的分野,而且更着重于编辑加工水平的评价,所以称层次。这三个层次即:技术性加工、文字性加工和创造性加工。一、技术性加工所谓技术性加工,是一种较简单的重复性强的加工,属于低层次的加工,但这是最基础的编辑加工,琐碎繁杂,很容易发生疏漏,涉及的内容往往是编辑动手修改最多的,也恰恰是作者不熟悉和易忽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性加工是编辑特有的技术。技术性加工虽然说不上高深复杂,但也决不是一干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说:“关于编辑工作,虽然有其特殊的技术,基础仍在写作能力和学识的充分修养。”把写作能力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予以特别强调,足以说明编辑加工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的老编辑把编辑加工称之为最能体现编辑才能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2.
“策划”这个词,已经时髦许多年了,至今还没有过时,出版社常说“选题策划”、“策划编辑”就是一例。书市上有许多被有能力的编辑策划出来的书,卖得挺火;“文化工作室”的民营同行,据说都以策划见长。但我对“策划”总怀着一点戒心。出版业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经过编辑加工和设计制作,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选择、加工和传播。所以,出版者不是一个原创者,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过于强调“策划”,比如,目前常见的由编辑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实施的做法,反…  相似文献   

13.
图书编辑的人际关系涉及面较广,与作者、读者间的关系是图书编辑在发挥社会功能中所产生的“服务型”的人际关系;与印刷、发行者的关系,则是图书编辑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工作型”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服务型”的还是“工作型”的人际关系,编辑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是作者、读者、印刷者、发行者的编导者、协调者、中介人。一、图书编辑的明及务型”人际关系谈到这种关系时,最常见的说法有:“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红娘”;“编辑的衣食父母是作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也是明确的。即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前者为后者服务。另外的说法有:“编辑的‘上帝’是读者”;“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读  相似文献   

14.
近据报载,西南某地一位名叫刘秀品的作者,写了一篇杂文投寄给《郑州晚报》。经手编稿的王编辑已将这篇编好待发的稿子放在包里,谁知途中不慎丢失了。他立即写信给作者,一是说明原因,二是致歉,三是请其再抄一份寄来,结果此稿得以刊出。读了这则报道,王编辑的“编风”不禁令人敬佩与赞叹。因为他(可惜未写出名字)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虚怀若谷,不文过饰  相似文献   

15.
早在50年代,我们就试行过编辑定额制;80年代,不少出版单位又在大搞编辑承包制。《编辑工作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一文的作者指出:“编辑定额制的结果,是数量压倒质量的倾斜,而编辑承包制则是利润压倒质量的倾斜。目光所注虽有所不同,但被牺牲者却都是质量。”这一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我在审稿工作中发现 ,责任编辑对于书稿的正文、插图、专业内容及名词术语等都比较重视 ,这是对的 ,也是主要的 ,应该坚持下去。但是 ,对于其他一些方面 ,诸如封面、内封、前言及目录等 ,往往容易忽视 ,常常出错。我曾参加过优秀图书评奖工作 ,有的图书本来内容很好 ,就是因为在这些细节上出了问题而落选 ,太可惜了。可见 ,“细微之处有学问”。现在就来谈谈这些细微的问题 ,以便于编辑在审读加工中有所遵循。   一、封面审读加工1 关于书名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得有错别字、繁体字(包括请书法家和领导人题写的书名 )。②书名不能“名不…  相似文献   

18.
“入职”一词,近年逐渐被我们所熟知。由于对入职的功能性有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安排。从功能的角度上看,有的把它当做了解一般信息、接受岗位任务的“告之”式措施;有的把它看做是从企业价值、组织文化、心理和工作方式上新员工“融入”的过程。本文讨论的问题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义:所谓“入职”就是使新聘人员熟悉办事部门、掌握工作方式和了解同事、融入组织文化的过程。本文之所以对“入职”小题大做,是由于以下的实际意义:1.近年来编辑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编辑工作的专业性愈发明显。现在的编辑,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的编…  相似文献   

19.
《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施国光在《编辑之友》1993年5期上撰文认为,编辑加工是最能体观编辑才能的工作环节。文章论述了编辑加工的必要性、重要性、创造性。(一)编辑加工的必要性,缘于编辑劳动的转换性。编辑劳动主要是作用于个别精神产品到社会精神产品的转换,实现这一转换,审稿很重要,编辑加工则是审稿的延续。审稿主要判定稿件的概貌和基调,而加工则是解决稿件的具体面貌问题。在转投中,编辑加工要做好两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个别精神产品(稿件)与读者需求的差距;二是协调作者与制作者劳动的差距(技术性加工)。(二)编辑加工的重要性,在于编辑劳动的规范性。编辑劳动有特定的规范要求:政治性规范、政策性规范、语言逻辑规范。通过编辑加工达到规范的要求,这是实现产品转换的基础条件。规范某些潜在的、又貌似正确的失误,则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三)编辑加工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劳动的合成性。编辑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地位,编辑劳动必须与作者的劳动、读者的需求合成,才能成为具体的社会价值。编辑劳动的合成性要求编辑加工力求在内容上独创性与科学性统一,在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质”,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不论从大众传播角度讲编辑“过滤与广传”的职能;还是从新闻出版角度定义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或“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究其内涵,都相当明确地肯定了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然而,对编辑工作这一“中介性质”的哲学、社会学基础及其宏观理论意义,则缺少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编辑作为社会角色其角色位置的“中介性”特征。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主要是由其社会位置的“中介性”决定和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