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史渺茫,有关的文献都是西周以降的,考古发现也不为多,且尚未显现出明确的系统来。最近出土的丁公陶片,其符号尚未能识,我同意裘锡圭先生的意见,目前尚无法断定这些符号跟古汉字有关,而且,丁公陶片的出土地也不属夏人活动的范围。可以说,关于夏代,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文字材料。缘乎此,我们根据考古发现及后世文献去寻找夏代的史影,去推测夏代社会经济状况,就需要特别谨慎,切忌用商周之事去附会夏史,不能以局部文化去解释整个夏文化。这一点,在理论上大家都是赞成的。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一种整齐化的倾向却普遍地表现出来:用后世的习惯去蠡测夏代社会,用夏文化以外的文化去阐释夏代,用夏代的局部状况去代替整个夏代的基本状况。这种倾向,在夏代经  相似文献   

2.
夏代早期的历史多语焉不详,甚或互有抵牾。对夏代早期历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梳理,并以考古资料为基准,探讨了夏代早期启、益之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位,帝相东逃,少康复政,有穷覆亡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并尝试复原了夏代早期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因为夏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即有阶级的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由于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献记载很少,因此,必须仰仗于考古学对地下遗址的发掘。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相结合,才能不断解开夏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不解之迷,才能使探索夏文化的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探索夏文化中,调查和发掘夏代的都城遗址,是解决夏文化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仅就登封告成王城岗城址与禹居阳城的问题,来发表一点个人的意见,以期对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所俾益,不妥之处,敬希指正。文献上有关“禹居阳城”或“禹都阳城”的记载不少。譬如,《古本竹书纪年》:“夏后氏,禹居阳城。”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以往铜绿山发现的古代露采坑、地下井巷支护、出土青铜工具、陶器及铅同位素示踪、碳十四测年等遗存和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疏理,对比分析了近10年来周边地区的先秦考古资料后认为,铜绿山古代铜矿的开采程序是由先露采发展为地下开采;地下井巷开采技术大概始于商代中期或中期晚段,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延至汉代,后世袭之;进而判定Ⅺ、Ⅰ、Ⅱ号矿体的古代露天采场(坑)的肇始年代不晚于夏代早期,铜绿山可能为江南古铜矿开采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5.
虞夏商周学校传说初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学校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史籍所载,我国的学校从虞舜时代(氏族社会末期)便已经产生了。但虞舜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历史阶段,按一般学校发生的规律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从夏代起我国历史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按理论说,夏代可能产生了学校。孟子明白地把我国的学校从夏代说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地下发掘的文献,至今还不能证明夏代确实有了学校。我国有可靠的文字记载的历史,目前只能说从商代算起。地下发掘出来的材料证明商周确实有了学校,这已成定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古笈中关于虞夏商周学校的许多传说,我们怎样去解释?  相似文献   

6.
夏代是否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是否出现了国家,这是史学、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这样几种主要意见:有的认为在夏代以前,甚至远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已出现了国家;有的认为国家的形成是在夏代以后,乃至到殷末周初;也有的则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在夏代产生的.如何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通过一些重要的具体事例去分别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本文拟就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结合古代文献资料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与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证明《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靠的,把商代的历史变成了信史。由此推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历史记载也应当是实在的、可靠的。那么,夏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什么呢?也就是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市形成与起源的理论认识,从相关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城市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夏代;从夏代城市形成到秦代郡县城市普遍推行这个阶段,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的时期。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特征: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和形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统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史的重建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近一个世纪以来 ,三代考古取得了飞速发展 ,重建三代古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量三代考古在古史重建工作的角色 :第一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证认及其对于确定夏代信史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 ,商代都邑考古的成就及其为构建商代时空框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 ,先周文化研究和周代列国考古对于深入了解周文化和周代历史的重要意义 ;第四 ,三代考古所建立的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唐风》是唐(晋)地的诗歌,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此地亦是夏代疆域,不免浸染和承袭了更文化。《唐风》中的“套语”与反映夏代文化的文献《夏小正》有密切关系,就是夏代诗歌或谣谚的继承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商周考古     
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大约从夏代开始,经过商代和西周的不断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走向瓦解被封建制所代替。这一阶段历史,就是我国的奴隶制时代,其绝对年代,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的5世纪上半叶。①由于我国古代奴隶制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文化,所以也可称为青铜器时代。我国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先后继承关系的研究已比较清楚。对商、周的考古遗址也发现了许多处,但对夏代的文化遗存究竟怎样?目前还没有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2.
用古代献和地下考古调查相印证的方法,论证了早期地郸城的兴起,认为早期邯郸城兴起于殷商纣王时期甚至要早一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奴隶社会的官学,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六艺"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而"六艺"的起源却要早得多.近年来,河南考古的新发现也证实了六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完善于奴隶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而尤重射、御.商代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已具系统和规模.到西周,六艺教育已臻完善,达到成熟的鼎盛时期,使六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束文明之光、一座亮丽丰碑.  相似文献   

14.
古帝王尧、舜、禹东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传说、古文献记载以及地下考古等资料看,古帝王尧、舜、禹皆为古东夷族的部落酋长,这就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从东夷文化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地下考古新发现、历史神话传说、古代家庭制度尤其是亲属制度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上古时期家庭形态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掖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的发掘,为夏代张掖的人口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遗址墓葬中遗骸的分析,可得知夏代张掖人口数目、性别比例和种属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17.
考古也新潮     
<正>从“地下”到“线上”提到考古,你脑海中是否立马浮现出一群考古人员趴在地上、手里捏着小刷子小心翼翼操作的场景?没错,这的确是考古工作的经典场面之一。不过,考古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考古工作也并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文物发掘后,还有很多烦冗的工作需要完成。现在,我们来说说三星堆遗址考古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资料,经过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目前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是从夏代开始进入文明、进入奴隶制时代的,同时开始制作与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  相似文献   

19.
略论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巳有46周年,经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发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成绩斐然。目前学术界主要倾向认为这是一处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即斟鄩。在过去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近年又有新的很重要的发现。如发现和发掘多座宫殿基址,宫城城墙和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等。并在3号宫殿基址院落内发现成组的贵族墓,特别是在02M3的随葬品中,有一条罕见的身长64.5厘米用绿松石摆塑的龙和一个铜铃。给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黏性土地区考古现场地下水排水困难的问题,采用了构筑人工填砂导水排水沟的方法,在考古探方周边形成导水排水体系。现场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排除黏性土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够隔断毛细水运动,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治考古探方渗水,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该方法同样可用于潮湿环境地下水浅藏地区的遗址保护和陈列馆渗水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