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把握好诗歌的景物描写,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有的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痕迹非常明显,易于把握。而有些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在阅读诗歌时调动多种方法,如关注诗歌意象的类别、抓住与意象相关的关键词、把握细节描写等,由景析情,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3.
“诗歌 ,是从生活的泥沙中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 ,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 ,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的蜜。”(何其芳语 )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意境。怎样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把诗歌教出“诗情画意”来呢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 借助电教媒体 ,渲染意境 ,酝酿学习情感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写照 ,因此诗歌教学要“知人论世” ,由“境”入“情” ,从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写诗缘由、具体内容出发 ,生动地渲染课堂…  相似文献   

4.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迭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歌增添了壮丽的一笔.通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只要把握住意象的审美特质,就能探骊得珠,获取诗美意蕴,受到情的激励和美的熏陶。下面仅就鉴赏方法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一、模糊体验诗歌是美的艺术,诗人们常常在自己多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创构出一个让人陶醉的美的世界,使意象漫透情感的浓汁而现出多层次和多向度的审美效应;运化出象外之象,流转出味外之旨,让诗美境层臻于极致。王国维感赞“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认为“著一‘闹’字,则境界全出”。为什么?原因就在于,“闹”字一经同“红杏枝头”组合,就取消了人们清晰的逻辑分类,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诗歌缘情的传统,玄言诗表现出浓郁的说理意味,这使得原本形象鲜活、情感动人的诗歌变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后人多批评玄言诗缺乏审美品格,认为它以说理为主,中断了诗歌的抒情传统。其实从魏晋诗人的情感心理、以玄学思想表达现实情感的方法等方面,我们皆可发现玄言诗也有独特的言情功能,它所表达的情是“畅理”后获得的“高情”。  相似文献   

9.
一、从“景语”入手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读者在试图接近诗人心灵的时候,也需通过诗歌精练的语言外壳,深入剖析其思想情感的内蕴。这一过程,正如“探骊得珠”。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应“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录章摘句,由诗歌的关键语句入手,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幽之处,去探寻那藏之甚深的情感之珠。《华南虎》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借虎喻人,充分表现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诗人深邃的思考。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华南虎》一诗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寻章摘句”,抓住关键语句,层层剥笋,逐渐进入诗歌的思想内核,觅得真珠。一、感知形象,梳…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李白的诗歌既有抒发感慨,寄托深远,对封建秩序和豪权贵戚不满的佳作,又有善于描写山河的壮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文字。大量的诗歌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了诗人不同的心态,表达出诗人的不同的“心”意。  相似文献   

12.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作家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中,景物描写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借鉴古代作家的写景技法,对于开拓景物描写的艺术空间,大有裨益。 古人自然神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就告诉我们,“昔人”把写景的文字同抒情的文字割裂开来,当作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的看法是肤浅的。描写感情,倾诉感情,这是文学的重要特征,是作品扣人心弦的力量的源泉。不饱含感情的文字,决不会有生命力。在景物描写中,人的感情情态应蕴含于景物状貌的描绘中,使人的情态和景的状貌和谐一致。刘勰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景启情,又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闪耀出情采之美。  相似文献   

14.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6.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相似文献   

17.
古诗以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进入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成分。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情趣,韵律。古诗重情与景,但以情为重,往往是借景抒情、以景传情,它是诗人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通过诗歌"美境"再造,可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意兴。  相似文献   

18.
《蕨山》描写了诗人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农场度过的欢快假期,诗中的乡村景色描写清新自然,令人向往,抒发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本文以文体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子等角度出发,剖析诗歌的内涵和美学效果,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达到对诗人寄托在诗歌之上的情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9.
《〈咏柳〉赏析》是一篇诗歌赏析文章。学习诗歌赏析,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三味(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须得在教程教法上为学生设计一种“捷径”,使其登堂入室,探囊取物,得之于心;否则会使学生困惑、枯燥而无所获。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诗歌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涌现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并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现存的四百余首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而这些"音景"的建构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以及诗歌的艺术表达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王维诗歌中声音描写的分析与研究,试从中窥探出音景建构对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音景建构对诗境营造以及诗歌艺术效果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