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是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之一。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学制、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四种模式 ,并针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生源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工程硕士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得到显著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71所高校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美两国工程硕士生培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生源、课程设置和论文要求三个方面。美国工程硕士生培养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二是复合型人才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三是优化工程硕士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近十年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同美国相比,我国的工程硕士产生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在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两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工程硕士是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4月新设立的研究生培养种类。它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设置较晚,有关这一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每一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保证生源质量,扩大招生对象 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高质量的学生来源。从今年起,工程硕士这一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这从根本上为生源质量提供了保证。 深入企业,大力宣传工程硕士教育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关于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中,较多地关注了其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而忽略了相对宏观的教育体制背景,须知同样的措施在不同背景下运行会有不同效果。分析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双轨制"、市场运作与高"执业起点"、中介机构的工程师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情况,或许对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佼佼者,在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有其独到之处。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学院与科尔曼·冯工程领导研究所联合开设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未来工程的领导者为导向,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申请、课程设置、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完整、鲜明的特色体系,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展高等工程教育 培养更多合格的工程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00年第6期发表两篇文章:“培养工程硕士的实践和认识”和“工程硕士培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我国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工程硕士学位”工作,高等工程教育开始培养“工程硕士”,是很有意义的。两篇文章中讲了工程硕士培养的成绩,也提出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问题:①师资不适应;②工学矛盾;③异地教学;④批量培养能力和柔性培养要求的矛盾。也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工程是领域,有两种科技人才:一是技术科学家,研究有专业、技术导向的科学。一是工程师,有科学基础,能进行技术开发、工…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与继续教育的关系,结合工程硕士培养实际,探讨了如何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积极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能走上一条良性的循环发展道路,笔者就此对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切实改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加强对培养过程的宏观控制以及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机制的一些措施和想法。  相似文献   

10.
依据美国工程教育学会的统计数据,从学科结构、学校结构和区域结构三个维度对2002~2011年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在学科结构方面,计算机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数在10年中所占比重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而电子工程领域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在区域结构布局方面,东南地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数所占比重在10年中提高了15.3个百分点,成为绝对授予数最多的地区;在培养单位类型方面,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特别是其中的极强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针对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办学方式、论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目前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分析了教学方式、导师制度、论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工程硕士创新体系从而提高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发现其历程充满着学术性倾向与专业性倾向之间的较量.究其根源,工业的需要以及市场的力量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学术性与专业性两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决然对立.通过社会、企业与学生的选择与参与功能的发挥,搭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桥梁是突出工程硕士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肖酉 《江苏高教》1999,(2):95-97
199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全国6所高校率先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工作。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11月,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在全国工科院校内全面铺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工作的启动表明,我国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知识经济时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基于SWOT分析结果,针对工程硕士的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构建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顾建民美国关于4年制学士学位是不是工程专业的适当准备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未结束。近年来,由于技术、社会和工程专业的巨大变化,也由于4年制本科计划本身似无回旋余地,以应对由上述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挑战,美国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  相似文献   

17.
西方早期的工程教育主要是企业培养模式,即学徒制。为了适应工业的发展,学徒制演进为学校工程教育模式,以"学院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相互妥协来平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矛盾。美国当代的工程硕士教育注重实践,中国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工程硕士教育应从改革教学模式、设计更有效率的实习机制、探索实行更为灵活的学制及推行有特色的差异化教育模式等四个方面优化工程硕士教育。  相似文献   

18.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 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践、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就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军队工程硕士的生源背景、军队和社会的认识、培养过程、日常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军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提高社会和军队对工程硕士的认同度、明确军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规范军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建立军队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提高军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