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很多,语文教师花功夫也很大,但阅读教学改革的成效却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与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有关,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一、阅读教学与阅读不是一回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阅读”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魏国良在《现代语文教育论》中指出:“阅读,用现代色彩的概念来说,就是知识的获取、信息的摄入、符号的刺激感知等。”方智范教授等《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在《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提出:“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的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课程阅读…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但以往对“阅读”的研究很不够,1979年版《辞海》没收“阅读”这个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迫于这种形势,80年代“阅读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早两年参与建构了“中国文章学”,紧接着他们又奋力拚搏,潜心研究,笔耕不已,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问世于1992年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围绕着《阅读学原理》这个“主体”建筑,展开“两翼”:从阅读技术深入研究,产生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专著;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编著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理论资料,灿然五本,卷帙浩繁,体系完整,洋洋大观,总计160多万字,何其壮哉!那么,五本大著从哪里谈起吧?我想先谈丛书的主体——中国第一本《阅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谈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一直认为,课外阅读应该从娃娃开始培养。近年来,育才小学“主题阅读”的教学主张一直吸引着我。学校在现行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两套“121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依托教材,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现代美文阅读”“古代诗文诵读”四种课型,明晰了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又该如何高效利用这套教材,真正让主题阅读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呢?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实现全面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善读”首先必须要“善选”。目前市场上各种读本纷涌,文章铺天盖地。但是,教师阅读应该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由顾明远、吴国平等先生主编的《现代教师读本》正是基于此问题探索与努力的丰硕成果。《现代教师读本》分为《教育卷》  相似文献   

7.
周加云 《考试周刊》2012,(82):39-39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课程阅读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其导向是很明确的。  相似文献   

8.
“享受”一词是指“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现代汉语词典》)。让学生享受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愉悦,精神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其精神世界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9.
简健萍 《福建教育》2010,(1):35-37,64
“自主”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己做主,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意味着五六岁的幼儿能够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内容呢?在此,笔者结合大班绘本《鸟窝里的树》教学实例谈谈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自主阅读的一些思路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纲》又在“读写训练的要求”中,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分别提出要求。对高中阶段提出的要求是:“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这里提到的“比较熟练地阅读”,显然首先指的是在对初中阶段的要求中已经提到的“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建议,近年来各地中考“现代阅读”的考点设置呈现了更加注重“整体阅读、体验阅读、情景阅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综合阅读、自主阅读”的趋势。各地中考语现代阅读的考查方式在保留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失之于简略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也不全面。《阅读学新论》指出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 ,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 ,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 (语文出版社1 999年 9月版第 1 81~ 1 95页 )。今天 ,权曙明先生又对“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作出了深入具体的诠释 ,使我们的认识更接近“阅读”的本质 ,也为我们提供了“主客对话读书法”的理论依据。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读物是阅读的客体。在阅读活动中 ,读物 (文本 )的创作主体———作者 ,也成为读者通过中介物———…  相似文献   

14.
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有“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解释为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出声音之义。据此看,“阅”和“读”是看与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穴2002年4月第一版雪中要求考生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2003年的《考试说明》也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题型  相似文献   

16.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如真似幻的梦境”,主要解决的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的关系,包括三篇散文《森林中的绅士》《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及一篇指导散文阅读的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母题阅读,是指在中西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论语》哲理母题的阐释史和影响史,以认识《论语》鲜活的现代生命力和恒久的启示价值。《论语》的母题阅读,是由《论语》作为“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的文化地位决定的,它有两个维度,即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对《论语》母题还可以进行跨文化的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8.
刘恩德 《山东教育》2003,(25):22-2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了明确认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并正确地落实到教学中去,以下分三个方面对此予以阐释。一、对探究性阅读的认识1.什么是探究性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探究”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之后再加一个“性”字,说明“探究”的程度应该低一些,强度也应该弱一些。是否可以这样说: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在这一读书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的名著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高中新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高中入学前读过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同学之所以没有看,主要原因是觉得不好看。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大多是追求故事情节,情节越离奇越喜欢,这也无可非议。但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听之任之,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该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在网络环境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名著阅读整合,2001年以来,我在任教的班级,借助网络技术,促进名著阅读,组织学生相继开展了“鉴赏《三国演义》”、“走近鲁迅”、“解读《论语》”、“《红楼梦》研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丰…  相似文献   

20.
一、依“标”据“本”,引导学生享受名著阅读的乐趣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