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是中国诗学体系中两大涉及诗歌艺术本质的著名命题,这无疑也是唐诗学理论体系中应有的重要部分。从孔颖达和李善等人的言论中,可见唐代确实存在着一种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的辩证倾向,它典型地反映在唐诗创作中。而时代风采的显现张扬、盛唐风骨的生成发展、刚柔兼胜的风格特征,则是唐诗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辩证倾向的三大突出表现,亦从特定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歌的表现内容,有"言志"说、"缘情"说以及"情志合一"说."诗言志"本有丰富的内涵,但作为儒家政本主义文学论纲,被人为地抽象化,于是有"缘情"说的矫枉过正."情志合一"说则是双重否定之后,"缘情"与"言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白话诗,尤其是<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自出世以来,就争议颇多,毁誉参半.但胡适诗作的语言却颇具特色,其明显特征主要呈现为:语句凝炼,寓意丰富;情景交融,跳跃性强;缘情言志,节奏鲜明;口语入诗,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7.
词依恃着缘情的特性而兴盛,但在言志观念的作用下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陶冶性情、发抒怀抱的工具,与诗文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缘情”与“言志”是两种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的创作主张。《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乃是这两种主张的滥觞。但在魏晋以前“缘情”说与“言志”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可以把二者看成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这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因此,这里指的“情”并非文学创作中的情感。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于是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正式产生。这里的“情”才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干芳春”的悲喜哀乐之情。尤其是在刘勰提出“人禀七  相似文献   

9.
“志”再议     
萌发于《诗经》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其含义一直存在争论,或谓言志即载道,或谓言志即缘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志"字意义的不同界定。笔者以为,后世根据对《诗经》及"志"之含义的不同阐释,实际上将"诗言志"分成截然相反的载道和缘情两个理论。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厚,时空跨越很长很广,本体可分为言志、愤怨、缘情三大类。形式上各体兼备,长于古体,注重声调,讲究韵味。但有的篇什用僻典、生字,语言艰涩,难以顺读。  相似文献   

11.
毛诗派"诗言志"理论,导源于先秦诗学"言志"核心观念,认为诗产生于人的"言志"冲动,但是毛诗派又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林雪珊 《福建教育》2005,(10A):23-24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13.
词依恃着缘情的特性而兴盛 ,但在言志观念的作用下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陶冶性情、发抒怀抱的工具 ,与诗文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4.
论“绮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绮靡”说孙蓉蓉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自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到南齐刘勰著《文心雕龙》对艺术形式美的论述,标志着从先秦到魏晋人们对文学认识的一大转变。“缘情”与传统的“言志”相迥异,而“绮靡”说,则又是陆机的首倡。“绮靡”说对当时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在而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往往偏重从功利出发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便是艺术的必然。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品由载道、言志、缘情而转向"趣",这是晚明以来文艺思潮的一个显著趋势。李渔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人,"趣"作为晚明文艺思潮的重要审美特征,在《闲情偶寄》中体现为对谐趣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叶燮《原诗》的体系性在当代大受推崇,其中"理事情"概念尤其受到重视。考虑到"理事"概念本身是哲学上的范畴,本文就试图从概念移植的角度,具体分析在哲学理性力量和言志缘情的诗论传统角力下《原诗》理论矛盾的生成,并审视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