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笔下人物的鲜明特色。同时,它也是海明威自己性格特征的体现。《老人与海》一书中精心刻画的“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正是海明威本人性格特征的真实再现。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分析,探讨了海明威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一个主人公,多年来很多文学评论都把他定位为一个硬汉子形象,本文试对圣地亚哥的性格特征进行全面的剖析,来分析圣地亚哥的另一面,即其柔情似水、刚柔相济的铁汉形象特点,探讨海明威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上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戚博蕴 《文教资料》2012,(22):17-18
海明威对世界的悲观看法渗透到了他所塑造的人物和作品中:一方面,他认定这个世界是悲观的,个人的奋斗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他坚信人的尊严和基本生存价值。《老人与海》体现了这种难以排解的矛盾,但老人的失败、处境的恶化、马林鱼的不同寻常及马诺林的回归都体现了"硬汉子"圣地亚哥的尊严及胜利者的风度。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两位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位是“硬汉子”圣地亚哥老人,一位就是小男孩马诺林。很多研究者往往忽视了或很少涉及对小男孩马诺林人物形象的探究,包括人教版统编教材也只选取了圣地亚哥老人征服大马林鱼回家途中与鲨鱼作殊死搏斗的内容,而关于圣地亚哥老人出海前与返家后小男孩马诺林与圣地亚哥老人交往的情节并未走入很多年轻读者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你把我又带到了墨西哥湾海上,你让我又见到了那位老人圣地亚哥……这境界,原是我在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就感受过的。这一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生动描绘老人与海也就是与命运,进行殊死抗争的壮烈历程。如今你这篇读后感式的散文,使我再次  相似文献   

6.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这是海明威对自己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评价。《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圣地亚哥老人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相似文献   

7.
<正>课文一:《老人与海》主题:坚韧顽强;勇气;突破;作家的人文精神……课文介绍《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部寓意浓厚的象征主义作品,是20世纪欧洲文学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在《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多重象征主义手法,将抽象具体化,赋予老人、孩子和狮子各自不同的象征寓意。  相似文献   

9.
王霞  高建国 《时代教育》2012,(19):125-126
海明威以其简练的文风和作品中硬汉的形象著称,而《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更被推崇为硬汉形象的代表,他是海明威笔下的重压之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是海明威笔下的荆棘鸟,他是海明威夸大的个人无意识在文中的集中体现。文章从形象塑造上、狮子的梦境以及救世主的偷换概念的角度去分析了海明威夸大的个人无意识。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一直充当着主宰者桑提亚哥人物形象的命运的神的角色。人们在他所塑造的这种凄美人物形象中感受一种拼搏和无往不胜的硬汉精神,同时也在思考着这种硬汉精神于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老人与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震动文坛。“由于他对叙事艺术的精通,特别是《老人与海》,对当代文风影响大”而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我们熟知的哈姆莱特,葛郎台和阿Q等艺术典型中又一独特的形象,把握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子,以得到对阅读、写作和人文教育诸方面的启示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围绕主人公在海上的单独捕鱼活动展开。这种叙事结构以主人公的独语为支点,构建起属于"一个人"的世界,以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对立,反衬行动的意义,凸显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维护心灵的尊严。本文的叙事学解读可以突破以往只重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阅读思路,充分挖掘这部作品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中,主人翁圣地亚哥被诸多研究者以"硬汉英雄"形象来解读。作者认为这个形象并不具普世价值,个人的精神坚持不足以冠以英雄称谓,并且这种精神抗争是被动的,它源自人生的无奈、孤独与失落。主人公的努力挣扎只为想在生命尽头的前夕挽回尊严,但却无果而终。通过破除英雄解读的迷恋,透视主人翁失落的挣扎,读者才能更深刻体会海明威对人生的辛酸感慨与孤单心境。  相似文献   

13.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老人与海》这部著作在在选材立意,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体现了陌生化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英勇奋战的失败者。他在大海上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的战利品却是一副残剩的鱼骨,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悲剧艺术,实际上就是拿被毁灭的美给人看,美的规律就此产生,因而其感染力是强烈的、长久的。然而,圣地亚哥的自信、勇气、力量和尊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崇高美由此产生。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老人与海》特殊审美魅力就在于由悲剧美超越到了崇高美。  相似文献   

15.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中故事的背景无疑是现代的,因此长期以来的阐释、解读、批评基本上都落实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上。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桑提亚哥捕鱼时始终依赖"巫术与神话",这是某种原始情感在现代人头脑中典型的潜在绵延,它通过简单语言(说话)得以实现,奠定了捕鱼的全部"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被抑制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老人多次梦见了非洲和狮子。对梦中的非洲和狮子进行解析,并以此为背景分析那隐藏在冰山下八分之七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欲望以及作者海明威的欲望——辉煌与身份,重压下的风度。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已“走投无路”,教师的媒介素养在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文着重从教学过程的角度,以《老人与海》和《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教师媒介素养在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