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双刃剑     
2007年12月27日,一位13岁小姑娘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谁也不曾料到,“很黄很暴力”这五个字在这之后的短短十几天,竟成为网络的第一流行语,有关这个女孩的视频、漫画、帖子、打油诗甚至诅咒泛滥成灾;更有人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获得的奖励一一贴出来,甚至精确到她出生在哪家医院。  相似文献   

2.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3.
任溶溶有两个: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我都认识.先说假的一个,是我1946年秋在上海物资供应局与他做同事时相识的,那时他名为任根鎏,后改为任以奇.再说真的一个,她是任以奇的女儿,名叫任溶溶,小时候在任家天井里,我为她拍过照.像我这样真假任溶溶都认识的人,现在不多. 一 任溶溶(即任以奇,下同)是广东鹤山人,与胡蝶同乡.我是广东潮阳人,与郑小秋(和胡蝶同演《啼笑因缘》等影片的男主角)是同乡.任溶溶在广州读过岭南小学,我在香港读过岭南高中,因此我和任溶溶同是岭南校友.在物资供应局,我们两人常用"白话"(广东人对广州话的俗称)交谈,不顾同办公室的他人"识唔识听"(听得懂吗). 我和任溶溶做同事的时间不长.他因父亲年老,辞职去为父亲管理纸行.我常去找他聊天,聊得很投机.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在中央电视台,方静没有大红大紫。她的前后左右都是当今央视炙手可热的大牌主持人。但就像《国际观察》的深蓝色背景一样,就像大海的幽蓝和天空的湛蓝一样,蓝色是美丽的。她就是那种女性中的深蓝。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建筑大抵上都遵循“座北朝南”这样一个格局;南为“阳”是正面,北为“阴”,是背面。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不得不面对一个她未曾经历过的视觉挑战——正面面对“国家大剧院”。有人说他们在一起很好看,很有趣。也有人说他们在一起很不好看、让人羞愧。老实讲,没人知道事情的缘起到底是时代的?文化的?还是政治的。总之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客观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6.
王慧  吕欣  黄媛 《青年记者》2008,(12):110
闲来无事,转到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这期她和蔡康永“踩”的话题是罗大佑。话题不太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小S的精彩表演。即便是有人说我庸俗,我还是要说,我喜欢小S的风趣和幽默。我不会把小S说得无限好,但是,我认为小S的确有才。她能够在大俗之中慨叹人生,俯仰天地,这就是才气。转念—想,如果小S在央视的话,她又能如何呢?她会成为喊“耶”的周涛?还是成为举起右手,歪着头,说“你确定?”的王小丫?说白了,央视的女主播缺少的就是一份风趣和幽默。  相似文献   

7.
微博     
《报林求索》2012,(4):73-73
<正>1、@赵普(央视主持人):武汉"拔楼助长"被指政府授意。开发商称政府希望建成中国第一高楼。客气的说,这是不自信。不客气的说,这是暴发户心理在作祟。武汉是我喜欢的城市,没有高楼我依然喜欢她。喜欢她果敢首义的精神遗存,喜欢她热干面里的市井温度。不喜欢"大武汉"发展旗帜下的竞高攀比。  相似文献   

8.
龚琳娜寄来两张碟,里面没有风靡一时的《忐忑》,但我感觉很忐忑.事情出自春节后央视召开的《梦想合唱团》研讨会. 我在发言中谈到《梦想合唱团》的电视艺术创新时,无意中说到在场的“团长”之一龚琳娜的表现,大加赞赏之余,把她的《忐忑》与《老鼠爱大米》之类的口水歌联系在了一起,断言这类歌曲没有生命力,也没有艺术地位,同时还很专业地谈到当年让我血脉贲张的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龚琳娜演唱的西北风系列.  相似文献   

9.
元旦前夕,我刚踏进杨沫同志的家门,一下就愣了,只见桌子上摆满了稿纸书刊,床头上堆着衣服鞋袜,看来她准备出远门了。我还未开口问,她就说:“元旦过后,我去广州。真巧,正想给你打电话,你就来了。”她放下手里的活儿,倒水沏茶……前些日子,我们在一次交谈中,她颇有感触地说:“写作中,没有情感是很难写出好东西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次,我正是专程来访问她的。阅读杨沫同志的作品,常常使我的心随着她的文字跳跃,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时而激动不已,时而满腔愤怒,时而捧腹  相似文献   

10.
如今,当我想起青少年时代爱读的一些书时,就会下意识地审视起自己,想从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发现自己是怎样被那些书塑造起来的。我相信,我的这个血肉之躯正是当年爱读的书一分一寸地逐渐塑造成型的。有些人说,好书就像一座花园;也有人说,好书是一个宝库。对于我来说,好书的好,在于它给我的是一个难以说得很具体,但又好像手可以摸得到、脚可以踏进去的无比广大深邃的世界。一旦进去了,你的呼吸,你的脉搏的跳动,你看事物的眼光,就渐渐地变了,在你笑的时候你觉得愉快,在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只有12岁的残疾小女孩,唱歌是她最大的梦想,在央视少儿频道,她以满分获得随央视赴维也纳演出资格。然而因为贫穷,她只能和爸爸及三个姐弟借住在四处透风的农具房里;她的脚摔伤了,因无钱医治终致残疾。寒冷的冬天里,她们简陋的小房子里甚至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个偶然的机会获悉小美丽的故事后,2012年12月至2013年春,经过大量深入采访,我采写了一系列关于徐美丽的报道,在供职的上党晚报刊发。从2012年12月4日刊发的第一篇报道《一个11岁女孩的梦想与现实》,到2013年2月4日刊  相似文献   

12.
当一个女人说她没有衣服可穿,她是说没有新衣服穿。当一个男人说他没有衣服可穿,他是说没有干净衣服可穿。我发现,在家务活的男女分工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观念也与时俱进了。一些家庭里,男人也开始掌厨,往往还手艺不错。很多男人也参与带孩子,爸爸专用的婴儿包成为母婴商城的畅销品。  相似文献   

13.
廖亮  满方  朱雯 《视听界》2004,(2):15-18
访者:您的加盟对于东方卫视来说是一个亮点,对您来说,东方卫视最大的诱惑在什么地方? 方宏进:我觉得在央视工作的确是很好,央视做节目的规范性、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央视领导这么多年对我的重视和栽培,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去做那么重要的节目,受到这种训练,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财富。我选择来东方卫视并不是说对央视有什么意见,而是说我自己有进一步的想法。假如我还在央视,有自己很稳定的栏目,出镜率也很高,可以有精力把节目做得更精致一些,但是想象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到东方卫视来,当然各方面的条件可能都不如央视,但是它提供的想象空间比较大。比如,我刚刚过来  相似文献   

14.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5.
倪萍主持文化节目的时候,有人评价说不好,不合适。倪萍自己也承认:积累不够,文化底蕴不够,有点儿吃力。而最近看了她的《聊天》,却觉得象是为她定身度做,挺协调;朋友们也说蛮好;象一个热心肠的邻居,很淳朴,很有亲和力,挺实在的。从文化类节  相似文献   

16.
我已经多年不看电视,也不看"春晚"。听人说,今年的央视"春晚"是第一个没有广告植入的"春晚",还是很吃惊。我原来以为,"春晚"作为一个让全国人民除夕娱乐的节目,本来就不该有广告,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很幼稚,很无知:假如是这样,该耽误多少商家赚钱,该贻误多少宝贵的商机。  相似文献   

17.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没有个人的激情,共同体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共同体的共鸣,个人激情将消退寂灭。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那种曾经建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上,依循着共同礼仪秩序的中国人形象,正受全球化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经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同时,浮躁之风吹皱了中国人传统的心绪,有人清醒,有人慌张;有人从容,有人焦虑;有人昂扬,有人沮丧。每一个人都有时刻被时代主流边缘化的危机感。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如何以“好的传统”和“好的现代”构造一个“好的现代化中国”,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里关系到每个人的坚砾命题。那么,向前看,中国人是谁,你是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见李宗仁,得到一个大红包 胡友松,北京市知名画家,原名若梅,这个名字是她的母亲——上海一代影后胡蝶早年给她起的.随母亲姓的胡友松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也曾多次问过自己的母亲,而胡蝶的每次回答都是“不知道”.胡友松从小就随胡蝶生活在南京和上海. 胡友松6岁时,因患湿疹看医生,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建议胡蝶最好将女儿送到北方去生活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京报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新闻记者》2001,(7):25-27
一、《北京青年报》怎么了 ?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铁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 ,但是 ,去年开始 ,她不订北京青年报了 ,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有趣的是 ,广告多反而提高了她的阅读速度 ,过去薄报时代 ,她需要花挺多时间看报 ,而现在进入了厚报时代 ,她倒是可以跳读了 ,理由很简单 ,她不看这些广告。这个朋友同时也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购买者 ,但是 ,最近她也不买了 ,理由类似 ,就是《环球时报》改版后 ,广告多了 ,内容少了。我注意到 ,她是一个网络迷 ,所以也许网络是她抛弃报纸的一个原因。对比《北京青年报》和《环球时报》是很有意思的 ,《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