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法治建设是一个前进的历史必然性运动,它是一个从机械模仿,制度移植到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的过程,是一个从"人治"到"法治",从"工具型"法治到"体制型"法治逐步转变的过程,是一个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不断成熟而走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核心;正确处理法治建设中的三个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主体;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精神文化、法律行为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提出"要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强化"依法治国"文化认同意识,法治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由于法治宣传力度薄弱,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提高法治建设的实效性,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进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法治青海建设必须突出地方特点,围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本文就法治青海建设的基本内容、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推进法治青海建设的相关途径及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6.
正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对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具体步骤作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治理观上,学者们一般争论和探讨的话题都在"人治"和"法治"这两个词上.与此,多为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统一,国家治理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抑或是有人绝对的将人治与法治完全分割开来,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是法制的社会.这些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的产生.本文试图跳出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联系和分析,认为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之道不再与人治与法治的分离与合流,而在于治人与治国统一,礼治与法治统一,隆礼重法,身国共治.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通过对古希腊诸多政体形式的具体考察,对法治的定义、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对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力量制约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对这些法治思想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在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扮演着法治中国的领导者、建设者、执行者、宣传者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作为战略目标,标志着当代中国进入法治建设历史新时期。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能给社会带来安定的是法律和礼貌这两个力量。"可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将"礼治"与"法治"融合。文章旨在分析"礼治"产生的社会性原因,以及"礼治"对"法治"产生的影响,同时结合我国改革事业进入深水期,发展进入攻坚期等新时期国情实际,法治建设必要性,以及基于"礼治"与"法治"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融合,探讨新时期实现依法治国途径。  相似文献   

12.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深化"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构尤为关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置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审视,探索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体制创新和党的领导为原则,规划以文化作品、传播者、受众、场所、榜样、形式和国际话语"七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4.
治国以法治为好还是以人治为宜或两者兼用,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碰到的问题,也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问题。秦国、明朝、清朝在实行法治与人治方面的做法各不相同,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以秦国、明初和清中期法治和人治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既有学术上的开创意义,也有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法律文化的基本型态与现实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化研究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治与法治的二元分析模式并不能准确阐释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的复杂特性;当代中国西部法律化明显具有多元混合、交织并存的特点,其基本型态可概括为臣民人治型法律化、草民自治型法律化、牧民神治型法律化和公民法治型法律化四种。阐释西部多元法律化互动的现状及其未来变迁的趋势,进而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清华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学术研究等优势,为建设法治中国作贡献。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中国"这一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的提出,切合当下中国推进法治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体意识,是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的丰富与深化。而邓小平法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不仅为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了框架、轮廓,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也指明了我国法治社会的未来走向,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指导和传承作用。结合邓小平法治思想积极开展法治中国的研究,对于推进法治理论发展、促进法治战略共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公安机关作为具有武装特点和刑事司法属性的国家治安行政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任务。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全面建设法治中国的新阶段。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