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它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具有广泛共识的理念,提供了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提供了创新性内涵,指明了超越性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性开端的。这条道路有两个本质规定,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发生本质的关联,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过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本质关联的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本质的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仅展现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的重大意义,而且展现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意义上的道路,也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追求探索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道路以自身经济崛起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与改变;中国道路以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成就重塑了社会主义的世界形象;中国道路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扩展与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途径、指南和根本保证。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源于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源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源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考察,当然最直接的还是源于我们这些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坚持这种自信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实、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创造、积累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和最宝贵财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拓展了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模式”的实质、普适性及未来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既是本土的、独特的,又是世界的、普遍的。对于“中国模式”的普适性问题,应当避免把中国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与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对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要真正崛起,还有漫长崎岖的征程,政治民主化较之工业化而言,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则是更大的考验,中国现代化道路还面临着自身文化、文明是否为世界认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目标是确定的,而模式是具有选择性的。"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立足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种“特色”从根本上是指纵向发展意义上的特色,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也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道路反映了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进程,因此,一方面,中国道路显示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单纯在民族性的意义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的内涵,必然遮蔽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给予合理的定位,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密切联系的,不能离开这样的历史阶段来理解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指导方针、主题和核心内容,因而我们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开端。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优势,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出的基本结论。党带领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它对于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意义重大。在这场革命中,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法制的需求,适时提出法制思想,以推进现代化事业。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时期党的法制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华游子文化取得巨大的发展 ,它对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游子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四点启示 :一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得以赢得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迫切需要 ;三是文化开放是应对对外开放后出现的文化挑战的理性选择 ;四是文化开放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全面、系统、深刻的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进行,中国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的经验型决策为主向现代民主、科学决策为主的战略性转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同时,电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必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民族文献的价值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献是祖国历史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既坚持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创造性构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开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思想,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任务;政治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前提保障;文化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精神动力;人的现代化是延安时期"四位一体"现代化思想的源起归宿。在这一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有: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特色是允许资本主义长期适当发展等等。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责任感的培植有其重要价值,转型期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征堪忧,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植,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多做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于丽艳  陈俭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2-58,10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之伟大创造,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现代化奋斗的历史选择之中,理论逻辑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实践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该道路将三者统一于自身,使其既有内在机理,亦不乏"文明经络",从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及其晚年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充分发掘列宁主义的这一思想能够给我们深刻启发,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问题,始终是影响儿童文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50年代及60 年代初,革命胜利后的巨大热情和对未来展望的无比激情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同时也拓展了儿童文学民族化的途径。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的扬弃、现代化与民族化的交互,从而使中国儿童文学成绩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