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学潮流,“隐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经历了春秋战围、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则经历了现代历史上两次隐逸潮流。本文即是对中国隐逸文学的这种发展流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4.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思想已逐渐分疏为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两种路径:前者对"时"的态度相对乐观,其隐逸思想主要在言论层面且带有权宜性,侧重于隐逸以持守道德人格;后者把握到"时"的无望,将隐逸落实到现实人生,侧重于隐逸以追求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5.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6.
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往只强调其与道家的关联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对南渡隐逸词人朱敦儒的评价历来贬大于褒 ,本文在对隐逸观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朱敦儒的隐逸思想作了较细致的梳理,试图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从其披着斑驳复杂色彩外衣的隐逸思想中透视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人生抉择之路上所处的两难困境和软弱心态。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存在,周作人是以备受争议的"现代隐士"形象出现的。他之所以会选择与时代主潮迥异的隐逸之路,有多方面的原因。疾病和家庭的影响、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周作人关注自我、走向隐逸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主因则是周作人对隐逸之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0.
申华岑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2):56-57,61
竹林七贤的隐逸是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标志,阮籍、嵇康、刘伶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隐逸方式,在中国隐逸文化传统中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古代文学课程"苏轼"章的教学逐渐形成了充足的内容和独到的教法,教学效果良好。不断地完善教案,撰写研究论文,把握作家作品,挖掘其现实意义,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应是教师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梅县获见一批地方古契书。古契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产权变更类的比重相当大。鉴于前人多从法学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古契书,本文的介绍仅限于古契书的一个门类———民俗文化,旨在尝试利用古契书提供的资料,探讨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宣城,文人荟萃,尤在诗画领域,不乏俊杰,诗史、画史广有记载,绚烂夺目。梅清作为其中的代表,本以诗歌彰名,因擅画学,独立面貌,被时人尊为宣城画坛领袖。考察梅清的画学成绩,不独笔墨“盘礴多奇气”,題诗、跋画,亦有丰富的思想呈现。总括起来,盖由他的三方印文所传达,即“古人在我”、“不薄古人爱今人”和“我法”。梅清师古人,厚今人,古今笔墨皆为“我”用,综众家法窍,合作出他的清淡若影、松秀奇绝的山水视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与黄帝、炎帝并列被尊为“华夏三祖”。但通过整理上古战争神话史料可以发现,蚩尤与炎帝在很多方面有一致之处,而且大量汉、苗两族的文献和神话传说都可以证明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词谱作为古代词人填词制曲遵循模拟的格律范本,又兼具词选、词品、词论的作用。第一部词选《花间》词在历代词谱中的平均入选比例是相当高的,表明词谱编辑者特别看好《花间集》。《花间》词开辟了词体新天地,调式和唱腔优美动听,异体词较多,这是它倍受词谱编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全体从事外语教学教师的努力下,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弊病,我们必须尽快作出决策,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探索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是解决古代文论向当代文论转型的关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基本原理,古今文学的基本原理有相通的共同方面.二是理论范畴,古代文论的大量范畴仍为当代文论使用.三是多维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2012年11月在包头召开的"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不是纯学术性论文,是根据我30年前研究有关问题的体会,提供建议以供敖伦苏木古城文物调查和历史考古工作参考。内容除介绍以往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外,也提到自己亲历亲闻涉及此问题的前辈事迹,由于他们的探索,才得以积累今日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和繇辞过去研究者很少,关于其作者也少有关涉,但是对古代典籍之中童谣和繇辞进行探索,发觉童谣繇辞作者无外乎出自两类人物:或者是专业人员,如卜官、史官、乐官;或者是君王、卿大夫、士人等。这一特点即使到秦汉之后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专业神秘职业者和统治阶层人员,表明童谣和繇辞作者只能是层次和知识比较丰富和复杂的中上层人士,而不可能来自下层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