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语言观以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二分,突出表现在德育中科学语言的充分运用。然而,科学语言强调统一和标准,经常忽视个体差异,常常出现语言无法言说的窘境。现当代语言观以非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诗性语言便是非对象性思维的表达。在德育中运用诗性语言,关注生活世界,让科学语言和诗性语言相结合,推动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悖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但中西方思想家对此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迥然不同。中国思想家对悖论采取的是一种逍遥的、诗性的解决方式,而西方思想家对悖论的解决则具有一种"执迷不悟"、一究到底的执着精神。文章认为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思想家注重人生实践甚于客观的宇宙自然、客观规律,在方法上采取直观体悟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非经由逻辑化、抽象化的语言探寻。这种逍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一方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特别发达;另一方面,一旦这种思维和语言进入现代的立法、科学、道德、制度建设等领域,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歧义、混乱和无能。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理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并不仅是人们通过肉身的发音说的话,就其本源性来讲,它是诗性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聚的生成空间。海德格尔从存在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给予批判,这种思想对梅洛·庞蒂及伽达默尔的语言观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西方语言思维的转向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沃尔夫的语言——思维观虽然深受萨皮尔的影响,但他对语言的认识更多最早来源于他对科学和宗教的反思,由此激发他对语言研究的兴趣。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有三:反自然逻辑的思维决定观,支持语言制约思维;反语言进化论,提出语言相对论;反印欧语言为中心,主张各民族语言文化平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反映了他对存在之追问的深化,对此在存在可能性之探索的拓展,渗透了诗性运思的特质,这是与通常的语言观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语言技能薄弱的问题,从教育质量角度反思多年来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语言“习得”观和应试教育观,指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应坚持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观,并就外语教学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认知、语言能力检测和评估等进行探讨,强调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状况、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是一种“言”与“行”辩证统一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际活动。与“语言决定论”和“思维决定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实践决定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语言是人们借助于特定的意指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言意之辩"是语言的两极现象,即科学语言和情感语言的矛盾体现,它与人类社会实践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两种语言各司其职又互相补充.科学的语言强调语言的共同性、稳定性;情感的语言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在机制看,正确认识和把握情感语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各个学派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发展出三大语言观:交际观、认知观及温和的认知观.三大语言观的代表人物都积极地为自己的理论辩护.本文予对这三大语言观进行介绍,并试图论证温和的认知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是最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实践离不开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指导 ,科学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对外语教学影响深远。本文分析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对外语教学的具体影响 ,探讨外语教师如何通过加强学习研究 ,形成科学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 ,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2.
语言诗在反叛传统诗学体系的同时,又承继了语言论诗学的血脉,将艺术之根深植于索绪尔学说中,强调诗歌意义的生成源自语言系统内部,诗歌应该放逐诗人、取消个性。这一点与同属语言论诗学范式的新批评的诗歌主张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语言诗认为语言的自足性以及意义的生成机制均应建立在差异性联系上,而新批评则坚持建立在全新的语法秩序上。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语言诗辞别现代主义而走向解构主义,在隔代承传中完成了对新批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14.
潘涌 《教育学报》2003,(4):24-27
该文在反思语文应试教育弊病的基础上 ,分析了语文新课标对培养现代人格的高度关注 ,包括怡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优化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锻造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此基础上强调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提升和职业角色的转换 ,以真正达成新课程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言工具论是传统的语言观,学术界对它普遍持批判的态度。然而,语言工具论实际上只是对语言工具职能的表述,并不是对语言的定义,不应受到压倒性指责。同时,语言工具论的表述确实存在缺陷,致使/~-4~1对其理解的片面和肤浅,造成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语言工具论进行拓展,使它的表述更为完善,从而让人们对语言形成恰当的认知以便指导语言教学。高职英语教学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在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时可以用拓展的语言工具论作为指导,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适当的设置.选择合适的英语课文材料.实现预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意识与美学观点融合的整体之思,叶维廉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本土和人类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中来透析,通过对现代汉语诗性价值的省思,开拓新的文化路径,既诠释了现代中国诗学语言内在的复杂策略,又为人类文明寻找解困之途。  相似文献   

18.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科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集中表现,科技语言最能表现人类隐喻化的思维方式。从隐喻视角入手研究中英科技语言,发现在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层面两种语言的表意深刻受到各自文化隐喻思维的影响。探寻中英两种语言在隐喻思维方面的异同,能更为准确理解中英科技语言差异的规律和特点,并发现英语在科技语言表征上具有的先天优势,从而为提高中英科技翻译效率和准确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