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韦诚 《大观周刊》2012,(52):259-259
数字媒体是信息科学与媒体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数字媒体专业便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厦和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随着我国数字媒体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每年在数字媒体领域缺少数十万的实用性人才。本文对数字音频与录制技术在高校音乐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电脑音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数字媒体发展背景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高校掀起了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的热潮,承担起为数字媒体产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数字媒体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构建数字媒体的核心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是目前当务之急,以促进数字媒体专业发展,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相对缺乏的状况,分析了数字媒体产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和对影视类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我国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类专业,从招生对象与颁发的学位、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明 《新闻传播》2009,(11):91-91
短短几年,中国高校动画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动画人才培养规范性研究”课题组于2007至2008年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开设本科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30所.加上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共有167所。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寻求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必然选择.一些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特色不足,封闭办学、课程体系与媒体环境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实战能力匮乏,既不能适应媒介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也削弱了新闻学专业在区域的影响力.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要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准确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地方媒体创新发展;发挥办学特色的辐射作用,助力地方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媒体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增加了国内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高等院校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指出国内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最后,综合上述内容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晔 《大观周刊》2012,(37):205-206
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人才,地方院校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对地方院校建设特色数字媒体专业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美娟  张琪  陈聪 《出版科学》2016,24(5):72-77
对“2015年QS世界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排行榜”前100高校中的23所欧洲高校开设数字传媒及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手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从其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就业去向等方面对欧洲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具体的分析,发现其呈现数字传媒专业设置院系比较广、教学的跨学科性与实践性明显、学制时间比较短、重视数字媒介研究方法创新的教学、学生就业面也较广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鲁艳敏 《传媒》2021,(5):8-11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界的光荣使命.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它时刻提示着我们,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关键作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动画、数字媒体专业与学科如何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字媒体人才,是我们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陈航行 《青年记者》2016,(30):97-98
问题:融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需要能够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写方式和运用数字网络技术传输信息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或日融媒体人才.对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来说,培养融媒体人才离不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 当前,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对于培养全能型的融媒体人才存在畏难心理.有些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以灌输知识为主,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分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陈卓威  殷豪良 《传媒》2018,(14):87-89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媒体面临全面深化融合转型发展的问题,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不仅突破了行业发展瓶颈,还对高校艺术与传媒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提出将融合媒体云教平台引入高校艺术与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媒体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对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应对海量媒体信息资源的检索方略:利用电子节目指南EPG的视频导航功能,web图像检索,专业期刊、核心期刊及电子报刊数据库,媒体数据库和开放资源的获取等途径。并将资源分为数字媒体网站、数字媒体研究数据库两大类,再分别细分为新闻媒体网络指南、新闻媒体数据库和国内、国外数字媒体研究数据库网站,根据学科研究需求进行资源的定位描述。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方针政策指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更加贴近社会人才需求。并加强专业型与紧缺型人才培养。从专业学科来看.当代的数字技术革命对动画从创作到审美、从生产到传播、从教育到研发、从产业到文化的全方位渗透,为动画艺术带来了全新境遇和空间。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代动画艺术的主要语汇,  相似文献   

15.
程金福 《青年记者》2017,(24):109-110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研究兴起,而传播学本科教育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等高校提出设立经教育部批准始兴.在此期间,有关传播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传播学是否应取代新闻学的问题争论不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推进了媒体融合,传播类人才培养又当如何顺应此种快速变革的时代潮流重新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路径?本文比较分析香港和上海两地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为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本文所研究的传播类人才培养区别于新闻类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上以传播学为主的则属于本文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数字媒体技术的完善使得数字媒体行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因此,一些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当中加入了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定的构建原则,对课程质量进行一定的优化,才能实现相关的课程构建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晓源 《采.写.编》2023,(12):117-119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视域出发,研究高校融媒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首先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需。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存在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链不完整、舆论监管能力差、尚未形成专业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三条合理路径,一是构建院、校、社会三级联动,打造“新闻+服务”平台,二是加强舆论信息的把关,打造高校融媒体舆论责任制,三是打造专业的、闭环式、开放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亟待高校肩负育人使命,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文章从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围绕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特质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提供路径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字媒体具有与科技、人文、艺术相融合的特征,提高专业学生媒体素养要以专业理论与技术为核心,将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重点。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影视制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课程教学法,希望通过改革与探索,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教学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学科交叉培养成为研究性大学发挥学科群优势进行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更重要的是,交叉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郝凤霞等人研究发现,20世纪466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41.63%的具有学科交叉背景,而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当前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催生了数字媒体、触摸媒体等新的媒体形式,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来说,尤其需要进行交叉培养.与综合类院校不同,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背景,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