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本文对教师角色、教学策略等提出一系列转变: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合作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研究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引发教师角色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师的角色大致有以下几种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学习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生活指导,教会学生与人相处,有责任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生涯指导,帮助学生作出发展规划,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思维的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作为“指导者”和“培育者”的教师,必须具备三种教育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新的学习带来哪些挑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计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由文化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指导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教师应通过转变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实现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课改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转变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一、遵循课程改革实施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所谓“参与者”角色,就是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谓“促进者”角色,即…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师生角色的转变。要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应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有效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各方面应该为教师角色历史性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相似文献   

8.
潘美意 《教育探索》2003,(9):99-101
现代教育观不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静态的内容或制度水平上的文本,也不再把教学当做是对课程内容的被动实施。课程与教学是内在统一的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整合的动态场,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教师在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角色职能不再是单一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是主动参与课程研制全过程的课程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和管理者。中小学教师必须尽快实现角色职能转换: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向教学资源的主动研制开发者转化,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导师转化,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向参与者、促进者转化,由学习成果的裁判者向学习发展的激励者转化。从而实现由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到重整体素质提高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师生角色的转变。要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应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有效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新的课改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以下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11.
陈光全 《中国德育》2005,(11):14-15,25
所谓“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教师行为。按照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德育课程“回归儿童生活”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德育课教师要表现出引领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行为,用新的形象在学校德育领域的主渠道“亮相”。据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应与时俱进具有新的内含:即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德性建构的支持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道德人格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中国展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分析和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教师角色的以下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付春梅 《学苑教育》2012,(17):88-88
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明确自己的角色:由灵魂工程师转变成学生的精神教练: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由“导师”转变为既是教育者又是学友。  相似文献   

14.
费如春 《辽宁教育》2010,(11):53-54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激发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好方向,随时随地引导、点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因此,在现今“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上,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整合中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将发生以下转变:一是由传授者转化为合作者;二是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三是由单一型转化为全能者;四是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是要实现“教”与“学”的行为和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要求教师必须实现角色上的三个转变:从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从实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从知识的传授向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转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基础地质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转变教师的角色,使之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转变学生的角色,使之由教学中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知识获取者。转变教学思维方式,由教师直接给出肯定结论转换为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做出结论。转变考核方式,由单纯考核知识掌握情况转化为考核综合工作能力和方法。引入回弹仪、红外热象仪、3D扫描仪、无人机等新的实习方法,提升学生实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并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必须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必须改变。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的实施者是教师,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入。取决于我们广大教师的努力。那么,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9.
李娥兰 《广西教育》2006,(1B):24-26
一、表现性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关键要素的区别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表现性课堂教学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裁判者、供应者转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心理调适者;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目标制定上,由传统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方案,共同生成与设计任务;教学方式方法上,由以学科“课时”为单位设计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实现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