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话中有鬼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3.
话中有鬼     
神行太保:擅武者,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善文者,魑魅魍魉,尽可成篇。且看这篇“鬼话”——人间不管有鬼无鬼,人的话中可免不了有鬼。人的话中不但有鬼,还创造了鬼的形象,话里还隐藏杀机,神鬼尽出,搅得人心惶惶。话中还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绘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这些鬼的来历很多,也很古老: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所以从话中可以看出,鬼是有的,还是活的。宗教中的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的话中创造了鬼,从此鬼常挂于人的嘴边,成为“鬼话”。尽管鬼的形象让人有不好的感觉,但是鬼话依然有那么多人应用。女孩子常喜欢骂人“死鬼”“色鬼”,因而…  相似文献   

4.
“鬼”,谁都想象它是狰狞而可怕的,但谁又都没见过它。我们都知道它是迷信的产物,但信“鬼”的人仍大有人在。我们应当排除对“鬼”的迷信。迷信中所说的,人死后都会变“鬼”,而“鬼”又能变人,这称为一个轮回。那些干了坏事的人,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永不复生。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地球上的人应连年减少才对,可世界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大大增加了。这些人哪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6.
李巍 《考试周刊》2012,(66):20-20
“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汉语“N不N”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不N”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具有粘着性,它本身不能独立成句。它必须在对举的情况下,与其他词语相配合才能成句。“N不N”成句后的句子,就是“N不N”句。“N不N”句有时记作“N_1不N_1,N_2不N_2”。例如:(1)他长得太难看了,人不人,鬼不鬼的。例(1)就是“N不N”句。它是对举出现的,单说“人不人”或单说“鬼不鬼”都是不能成句的。有一种句  相似文献   

8.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文,完成1——10题。 劝君莫信“鬼打墙” 王谷岩 漆黑的夜晚,人在荒郊野地里赶路,走了整整一夜也没能达到目的地,天亮时才发现原来一直在一个地方兜圈子。迷信的人管叫做“鬼打墙”。实际上按照“生物控制论”的观点看来,所谓“鬼打墙”,不过是人的行走运动自动控制过程出现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读《宋定伯捉鬼》一文,大部分人欣赏宋定伯的智慧,为他的胆大、沉着、随机应变而赞叹。然而智慧一旦与私欲联姻,就变味了。人太狡猾,鬼则可怜。诚实的鬼一直在宋定伯的欺骗之中,最后冤死。夜晚,二者相遇,此鬼虽然“鬼话”连篇却句句属实,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我是鬼”;而宋定伯先骗身份:“我亦鬼”。鬼又诚实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并诚实地将宋定伯“担行数里”,还诚恳地咨询:“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狡猾地掩饰:“我新鬼,故身重耳。”接着宋定伯又骗情报:“不知有何畏忌?”鬼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迁葬作为一种墓葬习俗,在古小说中得到集中而生动地反映,并形成多种叙事范式,“显身求葬”是其中一种。反映至“显身求葬”型迁葬叙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是鬼意畅达,人及时迁葬鬼并获得善报,可谓之为“迁葬获报”型;其二是鬼意不达,鬼未被迁葬且惊扰生人,使人视其出没之所为“凶宅”,这种交流误会在特定情形下会被解除,“凶宅”随即变为“吉宅”,可谓之为“凶宅转吉”型。  相似文献   

13.
石匣之谜     
五鬼不是真鬼,而是五个喜欢装神弄鬼的恶人。他们不但给自己起了“独足鬼”、“喋血鬼”、“索皮鬼”、“鬼中鬼”、“饿死鬼”这样可怕的名字,还故意把自己的屋子弄得鬼气森森。他们的屋子没有门,没有窗,只有黑色的高墙,连墙头上的草也染成了黑色。可是现在,他们的黑屋中却多了一块白,一个一尺见方的白石匣子,一个使他们恐惧的白石匣子。  相似文献   

14.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指导《订鬼》节选自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订鬼篇》的第一段。虽是节选,但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清晰。本文通过病者“畏惧存想”见鬼,“精念存想”见鬼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世上所谓之鬼,都是人们“思念存想”的结果,并不是人死之后精神所变。世上是无鬼的。  相似文献   

16.
“纸鬼”应用于殡丧礼仪程式,亦在岁时民俗活动中有所表现。民间巫术常见形式多有利用“纸鬼”的情形,其极端方式,是所谓“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纸鬼为奴”案例,则体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纸鬼”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对于“纸鬼”以及文化意义相近的“纸人”的作用的考察,有助于发现和总结古代社会民间礼俗和信仰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对于“纸鬼”的文化思考,或许也有益于启动和推进有关“纸”在传统社会民俗史和意识史中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佚名 《高中生》2009,(2):50-50
鬼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迷信指人死后能离开躯体而存在的灵魂。”尽管鬼是一种迷信的东西,却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神秘、可怕的。与鬼有关的故事往往被人津津乐道,流传甚广。有不少人甚至声称自己曾见到过鬼,而无神论者则认为鬼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亲爱的朋友,你相信有鬼吗?鬼又在何方呢?本期的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20.
别墅闹鬼     
世上有鬼吗?当我们靠近这个“鬼”时,“哎哟喂,吓死我了。”“鬼”竟然吓得摔倒了。这是个什么“鬼”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