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抗战前的现代派诗人选择了一条面对私人隐秘心灵的个人抒情的发展道路。透过诗人们的创作和诗论主张,从内容到形式可以看出现代派诗人的个人抒情在诗歌审美建构方面呈现出的三个特点:主体抒情的自传性;独白与“虚置性对话”中无所不在的“我”;散文语式下的私语。同时,还存在部分诗人由于过分沉湎于个人抒情而使自己的创作缺乏审美距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散文作为一种行文飘逸、独抒性灵的抒情文体,它是写作者情感思维灌注的结晶。由于散文行文的特点.现在写散文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高考更是如此。很多学生,误解了散文的“抒情”性特点,通篇是“假、大、空”的泛化抒情,文章空洞不具体,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中学语文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中谈到散文写作,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也是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多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过分地注意文章的形和神,也没有刻意地去把握,而往往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从侧面暗示,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4.
阅读散文,要点在于能从散开的“形”中找到隐含的“神”。要抓住散文的“神”就要从散文的“抒情、描写、议论”的词语人手,还要注意品味散文的开头、结尾和寻找线索、找准文眼、提炼主题。阅读散文的步骤是:搭好骨架找文眼,透过眼睛看灵魂。  相似文献   

5.
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王鼎钧的怀乡散文以独特的抒情艺术,在台湾乡土派散文中独树一帜。王鼎钧怀乡散文的抒情艺术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故乡的时空追忆;二、沉郁的情感抒发;三、叠加的精神底色。  相似文献   

6.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长期以来,散文诗在台湾和香港不被承认。台湾文学界,对散文诗多持否定态度。如余光中说:“原则上,我是拒绝写或看所谓散文诗的。通常所谓散文诗,既无散文的自如,又无诗的精炼,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罢了。”①桓夫(陈千武)说:“我的感受是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没有散文的诗,或诗的散文。”②痖弦的论点更为激烈,他说:“散文诗是舶来品。鲁迅之后尝试这种形式的人不少,鲜有成功的。……最近中国大陆散文诗却变得非驴非马,成为时下矫情文风的大病例。……大陆上所谓的散文诗却成为一种混乱的抒情文体,不是散文,也…  相似文献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现代文阅读最高层面的考查。文学作品侧重于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散文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围绕景、情之间的相关联系生发的,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景 (物、事 )与情 (志、理 )的联系。一方面缘情 (志、理 )择景 (物、事 ),另一方面借景 (物、事 )抒情 (志、理 )。写景 (物、事 )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志、理 )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 (志、理 )”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须用足用活议论抒情文字。如宗璞的《报秋》 (199…  相似文献   

9.
论文论述了散文的“抒情”本性和“抒情散文”在当今散文创作格局中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并对90年代的“学者散文”(随笔)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当今散文作品要恢复它的“抒情感”,并提高其情感的含量和质量内涵,只有这样,才会建构起21世纪散文的新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为止,散文仍没有在文学创作中确立自己的体裁地位,还处于无所不能、无所不是的广泛应用的“文类”境地。这与我国的散文文化有关,封建统治者倡导“经国之大业”的文章文学观念,文人“入世”“入士”进而“入仕”的主观愿望,演绎出一部纵贯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工具论”散文史。于现当代散文的影响,“文以载道”抑或“言志”似成不易之则,从而形成崇尚“大情感”而鄙夷小情感、褒扬“大气势”而轻视小情调的批评习惯。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散文,其艺术本质与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感动,一种共鸣和感染。作为抒情类文体,一篇散文艺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所抒情感质量的高低,而散文情感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真”而并不取决于其“大”或“小”。因此,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引入散文研究与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角度。现当代散文特别是“文化大散文”的“大情感”与“小散文”的“小情感”之两极极度对立,就在于散文家“大我”与“小我”的失重和失调,散文家尚没有找到“自我”或“情感坐标点”。新世纪散文要想有作为,必须从传统的载道言志“传达型”向现代的自我情感“体验型”转化,必须在“大我”与“小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定位,即情感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教学,遵循其“形散神聚”的基本特点,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其表达方式侧重子记叙、抒情、议论的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学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托物寄意的散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章不少。这类散文,不是单纯的写景咏物,而是在咏物写景之中,赋予景和物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它的表现方法的基本特点就是由具体事物的描写与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也就是通过“托物”的手法,达到“官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散文重“追”表现出来的崇儒特征虽然具有复古倾向,但在根本上体现了作家济世的辅时及物精神,因此,散文无形中以是明道为准则,产生了视文章为“技艺”的社会风气。其实,散文的“道”与“技艺”不可分离。因道求艺与借艺明道都是散文本能的表现,求明道之文,归宿是道,艺同昌达道的方式或桥梁,不过散文并非以明道为唯一的使命,抒情,状景乃至游戏之文淡化了“道”而突出了散文“艺”的一面,促进了唐代散文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散文“释愤抒情”说的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和庄子等,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亦奏响了时代强音,表现出现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严文井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之后最有中国特色的童话作家之一。其作品浓郁的抒情韵味和哲理色彩,上接叶圣陶早期的童话创作,下启新时期抒情派童话,代表了中国童话作品的一种形态。其创作的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师长的“严”与“爱”;诗人的“抒情”与“哲理”;寓言倾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李广田早期散文和古希腊“画廊派”之间的关系。追溯了李广田的身世遭际、文化教养和创作时代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认为这些因素使得李广田在“画廊派”那里找到了契合点,产生了共鸣。“画廊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李氏散文有“画廊派”的宿命思想。其二,李氏受“画廊派”追求心灵的宁静的哲学观启发,其散文追摹静美恬淡的文风,营造宁静的诗境。其三,李氏散文还透出“画廊派”艰苦卓绝的精神和作风  相似文献   

16.
散文贵在抒情,衡量一篇散文成功与否,情感抒发是重要的一条。一些同学喜欢写散文,却总也写不好,主要还是不知道怎样抒发情感。说到底,还是你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情感、抒发情感的方式。下面咱们就来谈一谈表达情感、抒发情感的技巧。 散文的写作抒情是关键,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而言,散文的抒情方式更为重要,方法也较多。  相似文献   

17.
【能力定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 :“了解散文的一般常识” ,“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情感”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情感是散文的灵魂 ,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抒情方式常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把喜、怒、哀、乐、忧、爱、憎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抒情方式。所谓直接抒情只是与融情于客观形象之中相对而言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如果离开引发情感的对象而直接抒情 ,情就易空泛无感染力。故直抒胸臆的方式不要多用…  相似文献   

18.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骄、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骄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管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鲁迅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释愤抒情”,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庄子,与外国的厨川白村、弗洛伊德也有关系。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