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表答能力的做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说清楚图片所表示的意思。如,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先出示小鸡图,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图意:“草地上有2只小鸡,又跑来3只小鸡一共有5只小鸡。”再启发学生换一种说法说明图意,“草地上跑来3只小鸡,加上原来草地上的2只,一共有5只小鸡,用3加上2等于5”又启发学生说出:“草地上跑来3只小鸡,现在共有5只小鸡,草地上原来有几只小鸡?”;“草地上有5只小鸡,跑走3只小鸡,还剩几只小鸡?”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明确语言说明图意,有效地训练了学  相似文献   

2.
这个点子的灵感来源于一位学生问我一道数学趣题:将3,8,3,8这4个数字用“+,-,×,÷”连接起来使它等于24。我让他把题抄给同学们做,没想到同学们劲头很足,连上课铃声响都没听见。我分析学生这么热情参与的原因:一是这道题的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二是来自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兴趣探究。那何不让学生搜集自己看过的数学难题或趣题抄在黑板上,每节课挤出5分钟让学生做趣味题呢?我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一段时间下来,这5分钟的趣味题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还美其名曰“5分钟趣味数学跑道”。这一举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科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与多。如“有 8只小鸡, 4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这里把 4只小鸭看作 1份,小鸡有这样的 2份,我们就说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 2倍。很明显,小鸭看作 1份的“ 1”,已不再是十进制记数法的“ 1”,而是一群小鸭的总量。   顺与逆。学生一般习惯于顺向思维,其实有许多题目可用逆向思维。如若 a是关于 x的方程 x2+ bx+ a=0的根,且 a≠ 0,求 a+ b的值。这里可返回到根的定义求解,借助已知可确定未知。也可以倒过来把已知看成未知,把未知看成已知,达到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23学生喜欢数学,另31学生不喜欢数学。我把31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但也有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  相似文献   

5.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应用题的编排,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做好图画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形象具体的图画,孩子们爱看易懂。因此,在开始学习文字应用题时,用图画引入。教材安排了一幅有3只大鸡,8只小鸡的图画,可让学生先口述图意,然后把学生口述的图意,用文字表示出来,就是一道文字应用题。使学生体会到,一年级学过的说图意,就是应用题,激发学生学习文字应用题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认到学习文字应用题时,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现介绍几种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一、想象审题法首先让学生默读、思考,弄明白应用题条件、问题。然后教师用纸遮盖某一条件或问题,让学生说出条件或问题,逐渐到默读完应用题,闭上眼睛能把应用题中的情境再现。例如:小明做9朵红花,做的红花比黄花多2朵,做了多少朵黄花?此题学生看题后往往根据题中的“多”字错列式为:9+2=11(朵)。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想象成图形(适应于低年级)或线段图(适应中于高年级),那就很容易得出…  相似文献   

8.
张晓峰 《新疆教育》2012,(14):95-95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从一次解题过程中收获更多,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故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直是我教学习题课的重要模式。在教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字母表示数”探索规律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将一个课例呈现出来,以求与达者商榷。例1:1+3+5+7+9+11=( )^2。此题学生完成情况良好,但学生是否掌握题目背后的知识,是我关心的,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有深度,是教师所考虑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询问学生并让其展示其解题过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几乎是清一色的一个模式——例题+练习。稍有些新意的可能会从一个典型的例题出发,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等形式把众多的例题串联起来,层层深入,题题相扣,把众多知识点融合其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可对于绝大多数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你的“精彩”讲授会有多少注意力!如何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0.
故事发生在一次单元测试后对“看图写话”一题的讲评中。“看图写话”题中有两幅图,大意是说,一只小鸡要到河对岸去看望生病的奶奶,但是过河的桥却被;中断了。后来在小鸭子的帮助下,小鸡过了河。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在数学活动课中我常常采用游戏的方法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次活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要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从河的这边运到对岸去,但不能同时把三种东西都运过去,也不能把狼和山羊或山羊和白菜一起留在河岸上,每次只带一个“乘客”,  相似文献   

12.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学习完一节数学知识后,让学生由此联想本节和以往学的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并练习把它们综合编题。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其难点之一,它涉及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关系到其他一系列有关问题的学习和解决,因此,必须重视并搞好对“份”的教学。 一、运用具体例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建立“份”的概念 例:饲养组养了2只大鸡,6只小鸡。 大鸡有(2只),小鸡有(6只),把(2)只大鸡当  相似文献   

15.
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不能忘怀。学校门口来了卖小鸡的商贩,学生三五成群或围观或购买,我心想学生爱小动物是天生的,养小鸡应该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吧。下午骑电动车回家,路上车来车往,两个小学生在路边兴奋地比划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不断说着一个字“轧!”轧什么?我再扭头看路中央车流中,一只小鸡正半躺着挣扎。两个学生的表现让我开始反思学校科学教育的缺位。  相似文献   

16.
那天,我给小班幼儿上美术课,学画小鸡。我出示了范画,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圆圆的头、圆圆的身子”,“一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脚”……突然,李石灵嚷道:“不对,小鸡一只眼睛!”小朋友们默不作声。当时,我真想抓一只小鸡来,让小朋友们正面、侧面好好地看看。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先正面对着小朋友问:“你们说,老师有几只耳朵?”小朋友们齐声回答:“两只耳朵。”我侧转身子问:“那么,现在你们能看到老师几只耳朵?”小朋友一起说:“一只耳朵。”这时,贝贝喊了起来:“我知道小鸡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了。”……课上得很成功。这堂美术课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给了我许多启发。启发之一,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这堂课完全超出了我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傍晚,我值周巡视到二年级教师办公室,发现有一男生正在做一道“九宫图”问题。见他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窘样,我凑过去问:“老师教过这道题的解法吗?”这个学生无奈地说:“老师说,你要认认真真地去凑数,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我心想,就是凑到半夜,他恐怕也做不出来。我忽然想起自己以前带领学生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时,曾教过这道题,于是我把解题方法耐心地告诉了他。他高兴地把作业本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飞跑着回家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师似乎缺失了一些什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一、“多少”与“大小”的转换。本节课书中插图(见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25页)很多,其中有一幅图上有5只小鸡,3只小鸭。有的教师是这样讲解的。师:“同学们看图上有几只小鸡?”生:“有5只小鸡”。师:“有几只小鸭?”生:“有3只小鸭。”师:“小鸡多还是小鸭多?”生:“小鸡多”。师:“对了,小鸡比小鸭多。就是说5只小鸡比3只小鸭多,也可以说5只比3只大。记作:5>3。”这个教师的讲述是不严密的,没有讲清谁和谁  相似文献   

19.
正一、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1、构建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相似文献   

20.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数学名题:“鸡和免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可是,这道题已经被我“换汤不换药”练习了三遍,仍有孩子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我真有些“黔驴技穷”了。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内容正是“鸡兔同笼”问题。■亮点一:画最简单的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徐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然后说:“同学们一定画过鸡和兔吧,现在我们来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