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新闻与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 《新闻三昧》2005,(8):32-32
上海新民晚报实施报料制度以来,扩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面,确实出现了不少好的社会新闻。我平时特别喜欢看该报刊登的那种富有警示性的社会新闻。比如7月8日A7版上有一篇题为“骗子又出新花招——取款机前连裆演戏”,揭露了上海耀华路上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前,有三个“连裆模子”,一个用障眼法使取款取不出卡,后二“敲边”,催取款“去找银行工作人员帮你取卡”,一待取款离开,他们就能轻易地得手,取出卡来逃之天天。这伙歹徒光天化日之下,搞这种行径十分可怕,万一得手,老百姓受害太大了。  相似文献   

2.
上海开埠后不久,以英商丽如银行1847年登陆上海为标志,外国银行陆续进入上海。1891年由外商建立的上海股份公所,开中国证券交易所之先河。而1897年在上海创设的中国通商银行,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对于近代金融业的创立,上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充其量只是一个地域性的金融中心。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的整个时期,全国金融中心和政治中心相结合,事实上是在京津地区。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从这时至1937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爆发,这十…  相似文献   

3.
“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介绍了多年以前提出的创办“知识储蓄系统”、吸收私有资源加入到图书情报部门的资源共享体系中来的新构想和把该系统定名为“知识银行”或“自动图书馆”的简要情况。同时,收集和摘录了国内报端关于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旧书银行”等情况的报道。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关注,更 期望得到图书情报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时报》记者鼓涟漪3月2日报道,“104人力银行”(编者注:岛内知名人才中介咨询公司)挂在网络上的求职人数,随时都超过20万人,数据量庞大。“104人力银行”根据多年来撮合企业及人才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01,(1):24-28
张伯驹 ( 1 898— 1 982 ) ,名家骐 ,自号丛碧老人。张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 ,素以雅好文艺、收藏宏富著称。其父张镇芳曾任清末盐运使 ,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于 1 91 5年在天津创立盐业银行 ,后为著名的“北四行”之首。1 935年盐业银行总管理处迁到上海。张家为盐业银行最大的股东 ,张伯驹也长期担任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一职 ,1 941年又兼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但未几张伯驹在上海被汪伪特务绑架 ,被勒索高额赎金 ,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后经张的友人孙曜东及银行方面的鼎力相助 ,才告脱险。本刊公布的这组史料 ,系上海总管理处…  相似文献   

6.
近期关于温州“炒煤团”“哭着”离开山西的报道特别多,而很多分析人士也将矛头指向了银行系统.认为温州“炒煤团”的实力是建立在当地银行信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内发生了两起“夺人眼球”的轰动事件:一是央视青年歌手大赛“歌手不识国旗”,二是上海“女硕士闯红灯被拘留”。这两件事本无关联,但由于发生时间相近、报道手法相似,于是“两种原料”在网络媒体中汇成了一道大餐——哈哈镜式的“妖魔化”报道。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史学》2013,(12):F0003-F0004
外滩。人称“东方华尔街”,曾是上世纪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征1847年首家外商银行英商丽如银行设立分支机构,1897年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华商银行一一中国通商银行正式创办。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上海媒体“麦兜”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了香港系列动画电影主人公“麦兜”在上海报道中呈现的上海特质——“小市民”的“烟火气”与“以不自觉方式反抗工业化”的“知识分子气”.本文认为,这是上海媒体对香港在本土、殖民、民族文化张力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共鸣.以镜像论为基础,本文认为:上海媒体之所以强化这种“香港镜像”,是因为同样面临“封闭”的瓦解,希望通过“指认”香港描摹“上海想象”,以构成对“他者”——“乡土中国”的本能对抗.根据未上映的麦兜新电影相关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在“麦兜”呈现出弱化地方共同体意识趋向的情况下,“上海想象”是否还能形成与民族主义主流意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对上海的档案工作者来说,认识“八益”,莫不从上海八益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翻开上海八益的客户档案,业务单位从上海金茂大厦、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到大学、银行、医院、法院、检察院、财税局,以及档案馆、研究所……用户范围几乎遍及上海的各行各业,在档案装具和金融设备行业中可谓出类拔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6,(4):11-11
据新华社报道:从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揭开“夜换夫妻30年”假新闻的秘密。2001年3月广州某报报道,湖南两对恋人,30年前违背其父母的意愿错位相爱,却被双方父母在洞房花烛夜“调包”拆开。但4人日间为夫妻,夜晚换妻共枕长达30年。据调查,这是湖南一作者凭空编造的故事。“猪吃娃”惨剧记者核实纯属捏造。2001年7月西安某…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史学》2000,(1):9-15
周作民(1884—1955),江苏淮安人。原名维新。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起担任金城银行总经理。该行为著名的“北四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极高。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从天津迁来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作民在香港被日军拘捕,旋被押回上海,逼迫其出任伪职,但周巧妙周旋,未曾落水。全国解放后,他又从香港回到上海,担任“北五行”的董事长和统一后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现存周作民日记一册(1945年6月—1946年7月),反映了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上海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情形,对周作民被蒙上所谓“汉奸嫌疑”的经过也有详细记…  相似文献   

14.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揭开“夜换夫妻30年”假新闻的秘密,2001年3月广州某报报道,湖南两对恋人,30年前违背其父母的意愿错位相爱,却被双方父母在洞房花烛夜“调包”拆开。但4人日间为夫妻,夜晚换妻共枕长达30年。据调查.这是湖南一作者凭空编造的故事;“猪吃娃”惨剧记者核实纯属捏造。2001年7月西安某…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来临,我国新一轮的新闻改革热潮掀起,一些新闻媒体继续采用“全新扩版” 的老办法。而上海《文汇报》自 2000年 11月 20日起改版,在不扩版、维持原有的 12个版面的情况下,调整版面结构,加强重点报道、热点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进一步体现了文汇特色与精、活、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以为,上海文汇报社实行的是“精品战略”,讲究的是“有效传播”。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上海《文汇报》改版是成功的。   “精品战略”一词,笔者最早是听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传达得来。丁关根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的一次中…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新闻策划的重要性日益为新闻媒体所重视,然而,媒体和媒体的从业人员如何正确进行新闻传播的策划,防止沾上“铜臭”,防止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防止成为私人或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是值得深思的严峻课题。8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第6版以《锤子背后有阴影》为题,报道了上海警方破获全国首起损害商品信誉案。看到这篇报道,作者想起,在3月中旬见到的南京某报关于“连云港黄海度假村因所购空调有质量问题,投诉无门,砸毁上海‘双菱’空调”的报道。当时该报策划的报道是:一名壮汉手持铁锤、猛砸地上的一台空调;一边空调主人手…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一家报纸报道某地成立了“粮食银行”,笔者初始以为该地粮食部门也设立了银行,待仔细阅后,方知该地粮食部门办了一家专门为群众免费保存粮食,群众随时凭条去取的企业。此外一些地方又出现什么“绿色银行”、“森林银行”等。笔者认为,给单位定名时请不要随意使用“银行”一词。银行是一专有名词,指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性,我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以前,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凉的浅滩,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口,沿江芦苇丛生,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供纤夫们踏踏而行。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1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尔福(George-BaWur)到上海,以种种手段胁迫上海道台划地作“英租界”。自外滩地区成为“英租界”以后,这里筑起了用煤屑、炉渣铺筑的临江通道。之后不断拓展、改建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当时命名为“黄油漆路”。到19世纪末,上海工部局对外滩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外滩建成了20-30米宽的沥青路面,这里洋行、旅馆、货栈、银行……拔地而起,成了…  相似文献   

19.
人称二十四层楼的国际饭店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是个不起眼的小弟弟,但想当初,谁又不识这鼎鼎大名的“远东第一高楼”呢?它作为上海第一高楼的记录,保持近五十年,要看国际饭店,先捂住头上帽子的闲话,迄今还为老上海们津津乐道。1931年,由上海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组建的“四行储蓄会”,规划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大楼,籍以树立四行储蓄会的形象,以便吸引上海更多的储户前往四行存款。经论证,决定建造一家豪华饭店,取名国际饭店。饭店由匈牙利籍著名设计师达即克负责设计,他当时在上海开设建筑事务所,近邻的大光明电…  相似文献   

20.
“上海50”,是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名牌产品,可是在一段时期里,质量下降,许多出厂不久的拖拉机“病卧”田头。解放日报记者宋超和郑宪下田头采访,写了批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拖拉机厂大力整改,扭转了局面。《“上海50”旋风始末》一文告诉我们,批评报道处理得当,会对实际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