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电视节目的P2P流媒体网络电视发展迅猛,使得媒介平移、时间平移,改变了人们看电视节目的习惯,满足了用户随时收看节目的需求。但是它也存在着内容资源短缺、侵权等问题,并对网络电视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莉  秀梅 《新闻前哨》2022,(18):7-8
2020年,新兴技术迭代,5G时代来临,高速度、低时延、5G+4K/8K带给用户全新的沉浸式视听体验,随着场景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视频长度需求,在长视频和短视频赛道上,5G技术逐渐成熟,短视频市场趋向饱和,短视频赛道已进入“下半场”竞争赛段,长视频用户存量难以获取,长视频平台期望拓展内容适配场景,以获取更多流量和用户分成。在此背景下,中视频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视频创作赛道。本文主要通过对5G时代中视频的解读,探讨中视频在当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图书馆联盟视频服务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服务提供者角度分析了FLV与P2P技术各自的特点;在应用私有云存储平台的基础上,将FLV与P2P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云存储FLV-on-P2P技术视频服务应用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2011年至今,国内的视频网站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而竞争的发力点则在于自制节目领域,包括优酷网、爱奇艺、搜狐视频、凤凰视频等在内的知名视频网站纷纷开始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自制节目。视频网站热衷于自制节目是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重要转向,而如何凸显自制节目的网络特色则成为竞争的核心与关键。本文以各大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节目内容的特色,归纳总结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5.
视频用户的内容生成上传行为,可以给视频服务带来大量的视频内容资源,基于用户对视频内容的众创模式,视频服务的运作效率将得到提高;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并实证检验了网络视频用户内容生成上传行为意愿模型.开发了模型测度的量表问卷,并进行了三类样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进行了PCA因子分析和可靠性信度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CFA和模型路径分析,考察了量表的收敛及判别效度,测度了模型中变量间的路径影响,检验了研究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感知趣味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激励性、利他性和社会身份认同对视频用户内容生成上传行为意愿的影响显著,而技术接受模型中的维度之一,感知易用性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匡文波  蒲俊 《今传媒》2010,(2):24-25
2009年末,“BT中国联盟”(bt@china)等一批提供P2Pf点对点,peer to peer)视频搜索和下载的网站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网站因没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不具备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资质为由予以关停。这一系列事件和消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响。P2P共享中体现出来的开放和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与为了鼓励创新和进步的版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读书类短视频运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P营销模型的高校图书馆读书类短视频运营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建议高校图书馆利用产品营销手段培养用户对读书类短视频内容与品牌的认同感,借助渠道营销手段增强读书类短视频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依托参与营销手段激发高校师生参与读书类短视频运营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19):38-41
近年来,国内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方面越来越趋向专业化:投资与创作自制剧和微电影、打造网络自制节目、与电视台知名品牌节目进行台网联动,共同开发系列衍生内容等举措备受瞩目。本文选择目前国内视频网站在内容生产上较为突出的爱奇艺和凤凰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生产的定位、类型、观念、风格、品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优质内容一直是视频网站吸引广告主和用户的必要保障。近两年,水涨船高的影视剧版权价格和普遍的内容同质化,让走综合路线、Hulu模式而依赖购买影视剧版权吸引用户的视频网站开始寻找解决之道,一时间视频网站自制内容遍地开花。但自制节目并不意味着短期内能解决视频网站成本高居不下、内容同质化的现状。视频网站做自制节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节目内容和节目受众的定位,同时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三驾马车,驱战56出品对于专注YouTube模式、以UGC为核心竞争力的56网而言,在视频网站纷纷大举探索  相似文献   

10.
流媒体是基于P2P技术的一种应用.用户观看网络视频时只需将部分内容缓存,数据流边传送边播放,同时观看视频的用户资源共享,视频更快更流畅.P2P流媒体视频业2005年在国内开始商业运营,主要P2P流媒体运营商近年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把2005年YouTube在美国的崛起定为视频分享的开端,那么我们可以把2006年称作中国网络视频的元年。这一年,国内众多的网络媒体纷纷开通视频网站。去年10月9日,Google斥资16.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网络视频网站YouTube,将其在视频市场的份额由10%一下提升至  相似文献   

12.
张卓然 《视听》2023,(9):114-117
短视频具有时长短、发布快、内容多样等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健美健身文化内容可以吸引大量用户观看与分享,但是健美健身运动题材短视频在内容建构和文化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健美健身题材短视频有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形式多样化、社交互动属性强等特点,其健身文化以“二次传播”理论为基础进行传播。健美健身题材短视频可通过与优质传播主体合作、推广精良内容、增强用户社交、丰富健美课程、采用先进技术等手段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Web2.0的核心价值就是用户分享,从文本分享博客到视频分享视频网站,掀起一场Web2.0时代的网络革命。从技术层面分类,视频网站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直播,通常采用P2P技术实现,以播放现有电视台节目和电影电视剧为主,UUSee、PPLive、PPStream  相似文献   

14.
刘茜 《声屏世界》2010,(2):60-61
网络视频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视频形式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信息交流方式。我国的在线视频网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视频搜索类.如百度视频搜索、新浪视频搜索等,这类网站可将发布的视频内容制作成网页供搜索弓l擎索引;二是视频点播类,如PPlive、PPstream等,由网站提供视频内容,用户可根据网站提供的列表点播自己想看的内容:三是视频分享类,如土豆网、优酷网等,这些网站的视频内容主要由网友上传到网站服务器与他人共享。  相似文献   

15.
梨视频自上线以来坚持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内容定位不断优化、全网络开放式内容分发,使其逐渐成为短视频市场中的佼佼者。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梨视频在内容生产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平台和用户的角度探索梨视频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曾洁 《出版广角》2019,(9):67-69
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夯实短视频传播的带宽基础,转变短视频的内容逻辑,增强短视频的用户体验,给短视频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未来的应用中,5G技术将与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推动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流新兴媒体,另一方面,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亟须更加人性化的表达和内容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7.
视频内容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视频网站的战略布局也日益清晰.在"泛娱乐"发展大潮中,优酷推出"看理想"视频节目,这是优酷产业布局和战略转向的重要体现.从产业环境、用户需求和品牌竞争等方面来看,"泛文化"视频节目将成为视频内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泛文化"视频节目的持续发展要在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中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陈卫星 《传媒》2024,(6):43-44
在以影像为交流符号的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报业既可以依托自身建立的平台流量供给与运营基础设施,借助已有的采编队伍,发挥新闻采编的独家优势,主操短平快的新闻短视频,在传播速度及信息量上获取认可;又可以借力报人擅长的策划包装能力,推出系列短视频,或者专题短视频,让“有内容”的视频在民众心目中获取影响力。这是短视频在传统报业中主要的两种融合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7):69-75
本文基于技术、社交、内容、思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短视频兴起的外部环境、内部逻辑与创新发展的挑战,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行为的社交化变迁助推了短视频的发展,短视频呈现技术环境改变、创作主体多元、消费场景细分等特点,社交化的视听场景消费、碎片化、分众化的情感消费和定制化的精准消费构成了短视频发展的内部逻辑,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内容质量优化、版权意识明确和强化行业监管等问题,认为应该辩证的审视移动短视频发展的"热"和对用户主体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2010,(5):47-47
4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报告还显示,有23.7%的用户表示,现在基本不使用电视收看节目;自主性强是选择网络视频的最主要原因,电影、电视剧是网络视频用户最喜爱的内容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