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生道德发展正处在"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阶段,中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试图通过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即时互动模式、信息平台模式和主题活动模式,并使这3种模式有机结合,以便达到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恋网”行为给中学生品德培养带来的危害有:阻碍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冲击道德社会化进程,影响道德规范内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巨大魅力等,都可引发“恋网”行为的产生。对中学生“恋网”行为必须采取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教育应关注网络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晓红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6):115-117
网络环境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条件,网络亲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社会效用对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主要动机源,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倡导积极的网络群体规范和舆论,为青少年助人利他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备受关注的。本文以西部城镇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网络道德、心理素质和性道德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如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肯定的,积极向上的;高中生的抽烟、上网等行为明显多于初中生,在思想品德的认知水平上也显著高于初中生;团员干部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对金钱、物质的信仰程度低于非团员干部学生,在文明行为上明显优于非团员干部学生;城镇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价值观念已呈多元化。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网络可能因人的网络异化行为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的一种手段。网络情境下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分为自我认同异化、符号互动异化、虚拟情境异化、网络文化异化等类型。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行为阻碍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人际关系交往。因此,必须从内外阈视角下分析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有效地解决网络中的行为异化问题,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模式。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充斥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混淆了中学生的视听,过度渲染的自由、暴力、色情误导了中学生的思想,由此引起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人格失衡,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失落和行为越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易受网络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在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在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创新精神的觉醒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中学生的选择接受能力、批判能力较差,所以网络本身的一些负面效应对中学生的影响也较大。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刻影响。在网络环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飞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它对中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自制力不强。于是,由上网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新的课题。本文试从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给中学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对传统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综合症的出现,以及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弱化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占领互联网这一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在虚拟空间中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的有益资源,以克服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乔亏  张琳 《文教资料》2009,(32):213-214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中隐藏的风险伴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大学生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易受不良信息影响:道德价值观易受冲击;失控极易沉迷网络;滋生违法犯罪现象。网络环境下对当今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长监管和引导作用;完善网络技术、强化网络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必须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从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网络具有虚拟性(虚幻性)等特点,对中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会对其行为、道德、自我认识等方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遏制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具有虚拟性(虚幻性)等特点,对中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会对其行为、道德、自我认识等方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遏制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上网人群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有利于中学生知识的扩充、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现代人格的发展。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随意性和自由性又容易使中学生沉溺其中,导致中学生现实社交能力下降、道德意识淡化甚至对人际信任产生危机感。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虚拟网络生活的主体,从众心理对其网络人际交往、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道德盲从也会使大学生丧失自我道德判断的能力,对其道德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利用好从众心理效应,积极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助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网人群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有利于中学生知识的扩充、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现代人格的发展.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随意性和自由性又容易使中学生沉溺其中,导致中学生现实社交能力下降、道德意识淡化甚至对人际信任产生危机感.  相似文献   

18.
人类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探讨人类尤其是中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普遍性规律,提高其环境行为水平,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的基础。基于江苏南京、连云港五所学校的初高中学生样本,探讨前人研究得出的环境知识、环境经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社会政策五个影响因素对中学生环境行为作用的普遍性。以每个学校的整体样本数据为单位运用偏相关分析,发现环境经历对中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其作用机制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学校特殊因素的干扰。而环境态度、社会政策、环境知识和环境信念四个因素对不同学校中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检验中学生环境行为与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量化各因素对中学生环境行为影响的总效应。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8,(2):192-193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已被普遍认同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沉溺于其中,对网络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依赖,以致成瘾。对中学生"网瘾"现象进行研究,有效预防和纠正其网络成瘾,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给中学生新的学习平台、拓阔了知识的获取渠道,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成瘾、网络交往行为越轨、网络犯罪行为等问题的出现。我们应从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出发,多方角度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