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春秋>学于庆历年间发生了突变.诸儒在经学变古思潮的推动下,揭橥<春秋>学尊王主旨,尊经贬传,会通三传,以己意解经,注重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北宋<春秋>学正是在这种经学风气中树立了经世观念,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宋儒亦于这一理论探索过程中培养出敢于批判、善于思辨、独立自主的学风,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另外,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使得<春秋>学与理学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了封建政治下"体用之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程颐是理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其所阐发的理学思想大多离不开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具体到程颐的理学与<春秋>学,则是在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指导之下,以"理"穷经,重在以己意阐发<春秋>义理,并以理学纲常条贯<春秋>伦理,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在其影响下,宋代<春秋>学的理学化趋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经学史上<左传>的考据,经历了由尊汉学而辑存汉儒旧注、批判杜<注>孔<疏>,进而重新建立注疏的过程.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旨在"存<春秋左传>之古学",从而搜采古训,匡正杜<注>,补充注解,为<左传>新疏奠定学术基础.这些是其经学成就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6.
唐人议论而好称引经典,<诗>是常用者之一.考察唐代士人的议论引<诗>情形,可以看到,随着经学的统一与复兴,他们继续着汉人所建立的言说传统,以<诗>为发言立论的政治依据.不同的是,唐代经学因为与科举考试结合而出现的经学教育平民化,既使儒家经学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性教育,而重经文、轻义理,读经者多、研经者少的经学状况同时又潜藏着经学衰落的危机与变革的契机.通观唐人议论引<诗>的情形,可以见出<诗>在唐代随同政治的盛衰而有起落,而这一起落反映的是儒家经学在唐代的盛衰转变.  相似文献   

7.
何谓"宋学"?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横的方面说,它是包括理学、宗教、经学、史学及教育等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赵宋一朝学术文化之总汇.早在1937年,夏君虞撰<宋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出版)即认义理学、象数学、功利学、历史学、文献学、杂学为宋学之主要关目.从纵的视角看,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在经过创造性整合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力求突破前代儒家过于注重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故而是汉学的对立物[1].  相似文献   

8.
刘敞是北宋中期经学思想变革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春秋权衡>卷十四至十七,主要为批驳<榖梁传>的谬误.刘敞在对<榖梁传>进行驳斥的同时,亦凸显其春秋榖梁学思想:他认为<春秋>不仅为一部史书,而且具有拨乱反正、垂教后世的功能.而<榖梁传>则曲解<春秋>经义,隐晦<春秋>所载史实,并以日月例肆意妄解圣人之旨.这些都体现了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宋元明时期,<天问>研究在学术思潮嬗变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转向宋代的义理之学.元明承宋,缺乏创新,是宋代<天问>研究的继续和回响.通过对洪兴祖、朱熹二人<天问>研究的分析比较,浅谈宋元明三代<天问>研究概况,对认识<天问>研究的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的学问之途,历经了由"举子事业"向"圣贤事业"的转向.冯梦龙大半生都在为科举奔忙,其科举教育以<春秋>文法之学为中心,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体现了科举应试教育同儒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直到崇祯三年循资出贡,冯梦龙才摆脱科举的负赘,心灵得到解放,也为性命之学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冯梦龙的"克己复札"论便集中体现了其情理观,且与阳明、李贽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期在政治上经历了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两次大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是在意识形态中也发生了一场儒学的变革和复兴,即宋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欧阳修的疑古惑经到王安石的义理之学基本上反映出宋学在产生和发展时期的一般特征和轨迹。与此同时,他俩的经学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便是实践精神和开放精神。作为北宋中期江西经学的突出代表,欧阳修和王安石的经学不仅是宋学阵营内部与理学相抗衡的一大派别,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书成书较为复杂,其中的一些有增加、补缀的成分。柳宗元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质疑,写下了多篇辨伪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信奉儒学、融汇佛学、贬低道学;继承了《春秋》学派之疑经思想、反对经学中的章句师;拓展了辨伪方法,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公羊>学是儒家今文经学的中坚,相对于古文经学而言,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公羊传>的核心是"三世说"和与之相为表里的"大一统"理论.清朝中叶,今文经学复兴,就是以<公羊>学的再度兴盛为标志.清代<公羊>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常州学派的<公羊>学复兴时期,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公羊>学改造时期和康有为为代表的高峰时期.其最突出的特征,一是继承汉代<公羊>学微言大义学说,二是注入了进化论和变易思想,三是不断加强的经世致用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今文学大师,廖平<公羊>学的出发点并未脱离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宗旨,只不过他更热衷于"思想"的建设,企图用"思想"来代替行动.其特点,一是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为宗旨,二是以笃守今文家法.复明两汉师说为旨归.在晚清<公羊>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积极地进行理论创新。他既注重以训诂注疏的方式去探寻经典文本的"本意",也重视在经世致用的基础上,沿着"本意所向"阐发出经典文本蕴涵的"微言大义",力图在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之间寻找一个妥恰的支点,形成了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相互发明的经典诠释理念,以及唤醒.体验.浃洽.兴起相互贯通的经典诠释方法,为新儒学的兴起勃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20.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在,一向众说纷纭.文章认为,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并肯定了孟子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