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总结起来不同的叙述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范式二:真实…  相似文献   

2.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3.
挪威的"莫斯科埃漩涡"举世闻名,而前不久在山西发生的"黑砖窑事件"也轰动全国。两者原本大相径庭的事物,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一、漩涡的机理及效应在挪威西海岸有一个叫沃尔的大岛和一个叫莫斯  相似文献   

4.
李漪 《东南传播》2011,(5):21-22
"乐清事件"在新媒体推动下迅速转化为重大社会事件,再次说明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具有累积效应.本文将以"乐清事件"为例运用阐释学的基本观点来解读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视域不融合现象,并给相关部门和新媒体在应对此类事件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1937年10月5日,在延安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正旅级)黄克功,因逼婚不成,竟失去理智,在延河边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事件发生后,延安城内舆论哗然,国民党也借此大做文章,大肆渲染"延安出了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的官员不抗日,而是整天忙于谈恋爱、娶"小"老婆,"蹂躏人权".这些叫嚣,一时混淆了视听,引起了部分不明真相人士的猜疑和不满,给刚刚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6日成立)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案发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不久,而党中央立足延安仅有两年.在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过程中,党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优秀干部.毛泽东指出:"领导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党,需要最优秀的干部."[1]277而"现在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2]526.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清末时期,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档案流失事件,号称"八千袋麻袋事件"(以下简称"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我国历史档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曾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成为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耻辱,也是我们应该永远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铭 《历史档案》1998,(3):72-78
"巴塘事件"是四川藏区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凤全被授予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在巴塘及理塘一带推行"经营徼外,以固藩篱"的政策,建议清政府中央从西藏地方政府手中收回瞻对地区,限制喇嘛寺院人数和暂停剃度,兴办垦场,实行改土归流等.  相似文献   

9.
2008年:"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第1期<瞭望>刊文预测"2009年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年".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并为之构建合法化、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或是一种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虎照"事件解构网民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10月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可谓当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闹的事件之一。至今该事件持续不到两个月,但通过Google搜索关键词"周正龙"可得到有关网页达67.7万个。尽管真相还没有揭幕,但随着一纸年画的发现终于进入高潮也快收场了,认为照片为假的、以网民为主构成的"打虎派"基本上大获全胜,在论争中决定性地优于认为照片为真、以照片作者周正龙、陕西省林业局有关人员和个别专家为主构成的  相似文献   

11.
虽然离"艳照门"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回顾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仍然有许多值得新闻人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张二平 《青年记者》2007,(20):59-59
叙事学家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故事"和"话语"。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话语无疑是一种叙事话语。叙事分析的资料不仅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还包括"新闻报道"。叙事是对序列事件的再现,再现是逐一展现的过程。如果对一组事件的了解是不完整的,那么无论遗失的信息是被暂时延宕,还是被永久压制,对已知事件的阐释都可能得到被压制或被延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正进行深刻的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绊脚石.但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世界中也发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目前被广为认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杀人案"、"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一些重大食品安全恐慌性事件,其发生频率之高,影响面之大,破坏之深,令人侧目.当这些重大恐慌与农业联系起来时,与季节性的农产品联系起来之后,其破坏力甚至能到达整个产业,产生一些令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后果.仔细观察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中间的一些共有特性.从2007年的"蕉癌事件"到2008年发生的"柑蛆"事件,通过仔细分析相关报道中各方的表白,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专家、媒体从业者及受众在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即语言学上的"死线抽绎"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一些重大食品安全恐慌性事件,其发生频率之高,影响面之大,破坏之深,令人侧目.当这些重大恐慌与农业联系起来时,与季节性的农产品联系起来之后,其破坏力甚至能到达整个产业,产生一些令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后果.仔细观察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中间的一些共有特性.从2007年的"蕉癌事件"到2008年发生的"柑蛆"事件,通过仔细分析相关报道中各方的表白,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专家、媒体从业者及受众在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即语言学上的"死线抽绎"现象.……  相似文献   

16.
"黑不溜秋"和王选有关. 1975年,王选38岁.这年他作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研究汉字精密排版.一个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不去继续开发计算机软件,不去研究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控制系统,人们感到大惑不解.在他身后,异样的目光伴随着不屑的询问:"他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从广州始发的"非典型性肺炎"最终蔓延到了全国.一时间一场史无前例的抗"非典"大战在全国展开.这对中国政府、公众和媒体来说都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非典"事件发生之初,媒介仍然遵循以前的信息传播机制,反应迟缓;但疫情发展之迅速、后果之严重让人始料未及,突发的危机事件使各方面围绕一个中心,加快了协同作战的步伐,由此也推进了媒体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加快了中国新闻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纪忠慧 《新闻记者》2012,(10):47-52
"传媒假事件"是按照事先策划的"脚本"而搬演的"预制"事件,带有"表演"的成分,它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分,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都要保持警惕。"传媒假事件"由原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步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职业诉求。这种演变,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传媒业的某种动适应,其背后的诚意缺失、文化逻辑和浮躁心态,既是这种深刻变化的反映,又加剧了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写"派生新闻"--重大新闻后续报道的一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事件本来没有什么大的新闻价值,但因为它们恰好发生在某些重大新闻之后,这些事件就成了新闻,或者说本来不太重要的新闻因为与那些成了重要新闻的事件"沾亲带故",于是也有了新闻价值,成了新闻.我们不妨把它们算做后续新闻,称之为"派生新闻".  相似文献   

20.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