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相似文献   

3.
辛亥鼎革后,逊清遗民基于自己的现实处境与“五代式民国”的历史感知,在诗歌中对旧时帝京的“盛世景象”展开想象和书写。在他们的书写中,帝京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实体,而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经想象和回忆建构的文化风景,更是一种与他们身历之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治统和道统合二为一的“王道乐土”。这种想象与书写,非惟落后与保守就能定义,而是应该在“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下重新予以审视与关照。  相似文献   

4.
都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文化理性是超越简单朴素的“人-人”乡土理性、“人-神”启蒙文化理性、机械的“人-物”初级城市文化理性的文化哲学思维范式,是建构于以“文化公民”为对象的“文化人-文化人”之间文化哲学逻辑范式上的文化自觉。当代都市文化理性体系至少包括都市文化软实力、都市文化民主、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的理性回归等维度,都市文化理性建构有利于打破城市文化“亲属结构”,重构健康的都市文化生态;有利于调整都市文化重心与秩序,重构文化范式服务文化品质;有利于推动都市文化反思与自觉,进行有限激进改革,重置文化空间。而以上三个各方面也正是都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理性建构的历史使命,是都市空间生产中都市文化空间生产不可回避的理性责任。  相似文献   

5.
景观作为一种“可视”之物,在讲述物本身故事的同时,映射整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史。文章结合人类学对物、景观和记忆的研究,对云南建水朝阳楼进行系统分析,超越原有的都市人类学或者建筑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来看城市,认为城市不再是简单地充当一种“区域”“载体”或者是“建筑群”笼罩下的一个异于“乡村社会”的空间,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对城市的研究应该超越已有的范围,延伸到对城市的景观、记忆、日常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人文学科研究中有关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少文化地理学家亦十分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空间和地景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本文透过引入地理和空间视角,从文化地理学出发,阅读和分析《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文学地景,探讨施蛰存都市小说的空间是如何产生、说明和体现了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总括来说,这些小说里对地理和空间的想象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其特点包括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符码化、以消费为中心、印刷的想象共同体的存在,以及新的城乡关系。这个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城市空间,一方面与上海30年代的现代生活经验互相重叠,另方面亦创造了上海市民对于世界主义的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态与个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凭借其对地理的命名与叙述,使真实地理的呈现充满了想象与虚构。从媒介地理学的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在研究方法上,举凡实证研究、批判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媒介地理学常用的研究范式,借鉴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探讨媒介的“空间再现”和“地理想象”问题,建构起媒介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毕飞宇小说《上海往事》的女性小金宝的艺术形象,阐释作家文学想象中的都市与乡村关系。毕飞宇在90年代初的都市书写中所流露的怀旧风格有着个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探索,这使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上海怀旧的女性想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前30年西安城市书写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西安城市书写中,城市意象的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景观意象与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从而显示出城市书写与城市地理的历史性契合。但由于这一时期书写者观察城市的视野、角度不同,除了外国人的诸多意象生成之外,本土书写者的西安城市书写也呈现出了帝都想象、陪都记忆及废都感伤等多元化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到异地求学构成的地理空间位移的离散,生成了少数民族女性“结识”现代汉语诗歌的历史契机,催生了她们进行现代汉语诗歌书写的本体欲望和观念。经过对(异地或者说是现代城市漂泊)的家园、身份及文化离散经历的强化,少数民族女性形成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女性精神的现代诗歌认知与追求,她们的诗歌写作上升到当代女性诗歌和现代汉语诗歌的主流维度。在离散和返乡的想象与书写拉锯当中,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建构了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本体性审美话语,使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具有空间诗学和当代诗歌史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异托邦"是福柯观照空间问题提出的新概念,文章旨在这一概念的视域下,结合文化想象和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解读天津的都市空间,剖析"一个城市的两种模式"的城市建筑风格,解读天津都市空间的"异托邦"色彩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城市景观是经过作家创造的"第二自然",融合了作者的审美、想象和价值判断.邓一光在他的"深圳系列"小说中呈现了许多富有深圳地域特色的都市景观.作者进一步思考都市与都市人的生活,通过对都市的空间想象、都市场景的描摹和真实再现等方式与景观对话,表达出都市人身份认同的困惑、都市历史记忆的断裂、都市人的焦虑和生存困境等主题,完成...  相似文献   

13.
宋媛媛 《文教资料》2012,(32):92-94
20世纪90年代,城市急遽发展,中国进入一个城市时代,城市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轴心,邱华栋在对北京颠覆性的书写中,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构形重新建构城市,并以中产阶级为切入点解读城市的文化心态,他将"北京"从传统书写中剥离,在新的城市想象中寻找其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层面上的城市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都市艺术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三种景观,但它满足的多是人的虚假需要,其目的不在培养“有欣赏能力的大众”,而在大众“能够接受”.都市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特征使都市审美文化在不断冲突中丰富多彩,同对也越来越远离超越性和“终极关怀”,因此,必须建构正常的都市文化艺术活动价值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历史理性、人文关怀与审美关怀三者之间的张力结构,以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和个体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女性对新价值观的呼唤、女性情怀的抒发以及女性书写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三个维度,探析中国1927-1949年流行歌曲的女性主题这一内涵.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对时代女性的书写,开拓和建立了流行歌曲与城市女性互相言说的一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对都市文化走向性别双性化文化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双性别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双性和谐"的都市文化空间,并积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17.
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以细腻的笔法书写了南京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以及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厚重的历史传统造就的南京包容古典、接纳现代的城市个性。葛亮笔下的秦淮河、朱雀是代表性的地理意象,反映了作者对南京的独特记忆。《朱雀》的地理空间及地理影像呈现多重指向:城市记忆的历史指向、“大萝卜气”的民间指向与新旧杂糅的都市指向。  相似文献   

18.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通过对山国的“江南”建构,他们赋予了这座城无限想象的空间,使其贵州形象呈现出了无限衍生的可能,并丰富了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作为福清的本土作家,念琪的自选文集《芷叶集》探索的是关于"福清元素"的话题。文章对文集中现实的地理空间的建构、想象的地理空间的建构、超越的地理空间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当前区域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下,《芷叶集》对福清地域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