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达夫一生可以说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一九二四年初)同石瑛先生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历史人物·论郁达夫》中的话,提到了郁达夫赴武昌就职的时间。冯雪峰同志在《郁达夫生平事略》(载《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则说:郁达夫“一九二五年春初赴武昌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所载的于陶同志的《创造社与郁达夫》一文中,也称:“一九二五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随石瑛去武昌担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郭说、冯说,于说这三种说法,何者准确?在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郁达夫的论著和文学史教材中,都没有提出质疑或加以辨正,有的索性回避。近期,笔者查找到了郁达夫的《说几句话》一文,这是为郁达夫著作的各种集子、本子所未收的散佚的一篇通信,载于《现代评论》四十六期。郁的这篇通信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内中追述到他离北京南下武昌的时间时这样说:“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我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  相似文献   

2.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上正言同志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两枚同名印章》一文向读者报告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鲁迅和郭沫若不约而同地有过“戎马书生”的称号,并且都以此四字刻过印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该文说:“郭沫若仿鲁迅以‘戎马书生’自喻,不正是他们‘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又一证明吗?”我想对此作点补充:郭沫若的“戎马书生”的徽号,原是革命先烈孙炳文同志奉赠的,郭沫若欣然接受。郭老《怀亡友》诗写道: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发表了郭沫若同志作于一九七○年的《读诗札记四则》,其中第四则是评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的。郭沫若同志认为,这首诗中的“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是不对的,因为陶渊明十分尊崇上帝,不可能为英勇反抗上帝的刑天唱颂歌。本文不准备讨论这句诗的校改问题,只对郭沫若同志在这  相似文献   

5.
潘世圣同志根据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有关回忆,向我们介绍了一九二二年八月五日在上海“一品香”旅社举行的《女神》出版周年纪念会,但他认为“关于这次纪念会的经过和情形”除了郭老之外,“未有他人留下更为详细的记载”,①却与事实不符。首先,关于这次聚会的发起情形,除了郭老的回亿,郁达夫在当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女神〉的生日》的文章,发表在聚会前三天的《时事新报·学灯》上,郁达夫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郭沫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大历二年,杜甫在瀼西给峡州刺史刘伯华写过一首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专立一章批判杜甫的“宗教信仰”,文中两次引用这首诗的“伐叛必全惩”一句来批判杜甫(参阅该书第184页、185页)。郭沫若同志忽视了唐朝官僚士人的风尚,全面地批判了杜甫的宗教信仰,并说:“他是非常虔诚的,甚至想成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伐叛必全惩’)。”这里,郭沫若同志把“伐叛必全惩”当作杜甫宗教迷信的典型例子来鞭挞批判,是否有道理?这牵涉到杜诗的含义、杜甫的思想,也与宋以来关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历史剧,又是一位历史剧的著名大师.抗战期间,他连续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作者通过这些历史剧,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区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本质.他的这些历史剧,都是取材于古代,而面向现实;落笔于往古,而归意于当今.毛泽东同志曾对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过高度的评价:“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偶阅《社会科学战线》(吉林)1979年第4期,在“译林拾英”一栏上(206页),刊有杨德豫同志一文,“‘名书水上’辨”,觉得可以商讨一下。 杨同志指出:郭沫若同志有一首诗,其中一联为“意入天边云树远,名书水上月华迟”。诗后有注:“英国诗人济慈在临终之前,他希望他的墓碑要这样题字:这里是躺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另外,查良铮译《济慈诗选》译序中亦将济慈此语译为“这里安息了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杨同志说:“名书水上或名字写在水上,殊不可解”。查此语原文为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呢?郭沫若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叙述:“……原来四五月间(指一九三七年——引者注)在庐山有这样的聚会,张群和其他的一部分人,说了我,认为可以让我回来做些工作了。在当时我是受着通缉的,必须蒋介石点一个头,我才有公开回国的可能。张群在一个会上向蒋提出了,也得到了允许,因此我的回国便不成问题了。但怎样把这消息来通知我呢?陈公洽那时也在庐山,便想到达夫和我的关系,所以就由他通知达夫,由达夫再通知我。这些经过,连达夫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沫若文集》第十三卷)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创造社巨子”、现代著名作家、才华横溢的诗人、身殉祖国民族解放事业的烈士。长期以来,由于他近于古代名士的生活态度,较为浪漫的性格气质,坎坷而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他那内蕴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作品,引起过不少误解和非难。贾植芳曾在为陈其强编著的《郁达夫年谱》序文中说:“郁达夫是一位饱读洋书而又最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品格和气质的中国现代作家,但他毕生命蹇,不见容于中国社会,他被加上“颓废”、“浪漫”、“放荡”、“色情”各种恶号,无论在新旧社会,都受到新老理学家的蔑视和歧视,是一个所谓有争议的人物。”自70年代后期以来,郁达夫小说成为热门研究课题,论者多能予以较高的、公允的评价,80年代初至今“郁达夫传记”也出版过好几种,然而作为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却很少论及,虽然人们无不认为他的诗是一流的。郭沫若1959年10月在《郁达夫诗词抄·序》中称:“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读了这四百多首诗词,觉得我以前的看法还  相似文献   

12.
诗情画意记游程——读《郁达夫游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有名的作家,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南洋享有很高的威望。鲁迅先生与郁达夫既有深挚的朋友之情,又有亲密的事业上的合作;郭沫若同志与郁达夫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的。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对郁达夫,作为创造社同人的郭沫若是深知的。在谈到达夫时,郭沫若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被称为文坛一绝的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诗人郁达夫所有的,也是一个有光辉、特异人格的人所特有的,它在内容上既非那种谦谦君子的修身养性,又同独善其身的形式相去甚远。郭沫若说达夫“做事情往往……过子冲动,而且他往往过分自贱自卑”,也曾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这当是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主要特点吧。达夫曾经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人们也说,他笔下的“零余者”,则是在勾划他自己的思想轨迹。由此,我们对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考察,就更有必要连带着对作家本人个性形成诸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六单元)洋溢着诗情画意,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丰富语言仓库、提升审美情趣的好教材。“美文应该美学”。试看一位教师教学此课(第二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断———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郭沫若先生的优美散文诗《白鹭》。郭老先生笔下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谈到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被当时的社会所攻击的原因时说:“他的清醒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攻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肯定郁达夫的人物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郁达夫笔下的男性形象,的确是一些以大胆地自我暴露,从而肆无忌惮地揭破封建伦理道  相似文献   

18.
一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影响最大的杰出诗人。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指出:“早在‘五四’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诗歌运动的奠基者。”邓小平同志所指的就是郭沫若的《女神》。  相似文献   

19.
兴致勃勃地读完孙席珍、朱受群两位同志《关于郭老任北伐军“总政”副主任的通信》(见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对朱受群同志就一九二七年汉口《民国日报》刊载的一则“本报特讯”,提出为什么到这时才宣布以“郭沫若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问题,觉得颇有启发。我心中也曾存有这个疑团,现在经过孙席珍同志的分析和推断,促使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这里不妨摆点事实谈谈个人看法,究竟是耶非耶,尚祈孙席珍、朱受群等同志指教。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妙笔开导女青年一事,去年第四期《旅游天地》作过报导,后来《教育文摘》和《兰州报》先后摘刊了这篇报导。此事,社会上传为佳话,很值得我们教育战线的同志,特别是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一读。一个因为爱情受挫、高考落榜的女青年,一时找不到“春在哪里”,决心“魂归普陀”,并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绝命诗。幸被游览普陀的郭老发现,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