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旗帜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标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路线,实现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局面;制定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政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据地,把解放区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3.
<正>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和抗日团体及海外侨胞都卷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中国方面一直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为基干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基干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如何评价这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加深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认识,而且对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和一国两制的设想更具有借鉴作用.下面,本文试对抗战中的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探纣.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毛泽东自传》为国人所熟知并热销。其出版发行和畅销,源于世人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得益于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更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抗日政策。其出版发行在国内外纷纭的战火之际让世人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红军和毛泽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符合广大民众的抗日诉求,也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读者走上抗日之道,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领导全民族抗战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典型范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先锋、抗日的模范,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在全民族抗战中,它起了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文化中找到了某些合作抗日的契合点,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第六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一、本章历史概况和学习重点: 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及其军队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不仅战场上失利,而且遭到举国反对。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方针,不仅打退了  相似文献   

8.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共同纲领,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民主义,即对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理由:(1)国民党坚持以三民主义为抗战建国的最高纲领.(2)中国共产党愿以三民主义为基础,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3)抗日战争的实践进程也表明,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共同的指导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与纲领.[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