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对原作意义的解读与再现。原作是意义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原作的意义并非确定不变。译者通过对原作的解读,继而用另一种语言陈述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变异,建立新的话语和想象空间。也正是意义的流动性给译者带来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既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又要再现原作的语言艺术。互文性作为一种动态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对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翻译的策略,并用实例验证策略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犹如直译与意译之争一样,风格的翻译也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原作风格是否应该在译作中再现,能否再现以及如何再现,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说来,在我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认为风格可译;另  相似文献   

5.
《鲁宾逊漂流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国内众多的译本中,方原译本堪称原作的经典再现。对此译本音形意等美的再现评析,我们可看出经典译作是经典原作美有效传递的结果,也是译者以自身文学素养和专业造诣将原作中的非形式系统和形式系统两方面内容进行结合,再现于译作中的结果。读者也可从中探寻到原作美在翻译中的传递过程,进而更好地体会原作及其译作的美。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先生用他那支传神之笔展现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在“意美”方面,他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不仅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而且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情。当原文有几种解释时,他选择最美的一种。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  相似文献   

7.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理解是在整个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不理解的事物无法表达;理解错误必然表达错误,即使词藻华丽,语句畅达,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翻译。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或因对原作的整体理解得不准、不深,或因对原作的局部理解得模糊、错误,使译文失真甚至背离原作,不能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而且是对源语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在文学翻译中,主观性创造和被动性创造可以再现和发扬原作的风格、内涵、思想感情、艺术形象,提升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文章从英汉语文化背景差异、接受语环境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毛辉 《培训与研究》2007,24(4):119-120
语感的实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在翻译中,它不仅有助于语言内涵的深层感悟,而且有助于语言内涵的再创造,因此在转达原作的音美、形美之时,更应以敏锐的眼光、酣沛的情感和贴切的语句再现原作的意象美和情趣美。  相似文献   

12.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温彤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6-127
文体风格的传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优秀的译作不仅要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文体风格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特别要尽量保留具有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如何再现原作词汇艺术风格?本文利用比较法分析了苏轼《水调歌头》的两篇英译译文:J.A.Turner的译文与许源冲的译文。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源冲的译文更能从词汇形式上较好的再现原作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同译者因受自身学识、文化修养等的制约,对文学作品理解会有不同。因此,文学翻译不存在定本,任何译本都只能接近原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尽善尽美地再现原作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通过对众多成功译例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理论,论证了在文化顺应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从而再现原作文化负载词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语言中,修辞格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孕育于某种语言中的文化特征。因此,为了在翻译中巧妙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生动、鲜明、准确、自然地表达原文语义,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就要在原则许可范围内对原作进行艺术加工。这种语义的艺术引申是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技巧,在英汉互译修辞时,恰当使用这种技巧有时甚至可以在局部效果上超过原作。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在典籍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格标记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风格重构与再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风格标记,对《离骚》四种不同英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探索典籍英译原作风格再现方面的技巧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风格是作家表意时孕育的个人特点,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准确把握原作整体风格。译文在文章结构、话语表述上的忠实都为了与原作风格一致,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比分析A Little Great Man两个译本在风格上的再现情况,探讨英译中散文翻译的风格再现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