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社会对研究生需求量都不断在扩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上都实行的是层级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院系教务员成为招生工作最前沿的人,他们的工作包含了大量内容。长期从事这样具体而又繁杂的工作给负责招生的教务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没有认同感。院系级教务员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合理安排工作,并从心理上做好自我调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改变现状并消除困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巍 《科教文汇》2012,(7):171-172
本文就提升高校院系研究生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从研究生教务员的个人以及高校两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高校研究生教务员在提交教务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并对研究生教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及教务信息化管理两方面提出了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魏萍  刘大双 《科教文汇》2014,(20):199-199
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实行层级式管理模式,院系教学秘书是招生工作中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包含大量的内容。随着研究生扩招的深入和招生类别多样化发展,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重。长期高强度而繁杂的工作使教学秘书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职业发展受限让其没有认同感。院系教学秘书应树立自信,做好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开创工作以改变困境。  相似文献   

4.
涂吉蓉 《科教文汇》2013,(23):200-200,202
高校二级学院教务员是教学单位的协调纽带,其工作能力直接影响所在院系教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在分析二级教务员工作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教务员胜任工作的素质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教务员工作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招生工作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应着重从提高其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和覆盖面、认真组织好复试工作、树立并强化以考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努力实现招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招生院系的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招生工作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应着重从提高其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和覆盖面、认真组织好复试工作、树立并强化以考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努力实现招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招生院系的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招生计划是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前提.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各高等院校,在招收录取研究生之前都要制定出招生计划.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尚处在以经验为主、管理信息为辅的方法上.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地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提供了知识和技术的可  相似文献   

8.
刘万涛 《科技与管理》2012,14(4):125-127,130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对研究生的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在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招生工作实际状况,探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而研究生招生制度是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主要方面,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长期以来,招生计划与规模都是由国家和主管部门按计划经济的模式统一划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计划招收研究生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委托培养的放开,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出台,逐步提高了招生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使研究生招生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就要把招生计划与招生规模的制定推向市场与社会,按需招生,接需分配。 建立和完善按需招生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以往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的产物,特点是按计划设点、按计划招生、按计划拨款、按计划分配派遣,以及统一的学科目录、统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人才规格、统一的证书文凭。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统得太多,给省市和招生单位调整的余地太少;指令性计划比重太大,指导性和调节性计划比重太小;用计划限制招生的机制太强,促使招生单位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太弱。研究生招生单位在生源和社会需求好的情况下,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而要求调整招生计划的,也往往只能在本单位招生计划内作调整,而不能改变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随着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魏伟  潘华  赵璋  宋挺 《科技广场》2012,(2):230-232
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头绪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间,既是教务员的服务对象,也是教务员的管理对象。文章提出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务员的多方位培训,让师生了解各类教务政策并积极配合教学管理工作,使得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本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逐渐被高校广泛应用,但是这项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还不够成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不少挑战。为了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使高校研究生管理更为科学有效,该文对“本研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对比,讨论了当今国内高校“本研一体化”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本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与实施办法进行了分析,使该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2.
阳晖  李昌满  李宇  孙钟雷  李敏 《科教文汇》2013,(16):86-86,95
为了适应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研究了一整套适合社会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文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强化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见习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余情 《科教文汇》2012,(20):15-16
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但面对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研究生扩招等新形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予以加强和改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党支部是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培养党性修养高、知识体系全、履职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运用SMART原则对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养过程进行分析,拟探讨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为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胡建茹  王娟 《科教文汇》2011,(13):46-47
社会实践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拓宽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  相似文献   

17.
廖书  杨炜明 《科教文汇》2012,(28):18-19
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与借鉴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细述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六大特点,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CRM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服务意识淡薄以及服务职能欠缺的现状,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和CRM的应用优势,提出了基于CRM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设计思想。在分析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功能层次基础上,构建了基于CRM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总体模型,有效提高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满意度及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Previous research on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nd engagement with industry has found that the behaviour of academics is influenced by their local social context. 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mechanisms that produce this effect. We argue that academic scientists’ industry engagement i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behaviour of their peers, that is, the behaviour of colleagues of similar seniority. Using insight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se peer effects are produced by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omparison. I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for 1370 UK academic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e find that peer effects are stronger for early career individuals and weaker for star scientists, suggesting the incid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We argue that individuals look to their immediate peers for inspiration, because they view them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group and use them as a benchmark for their own ambitions and behaviours. Our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universities may encourage scientists’ behaviour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local work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