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濛濛 《家教世界》2013,(10):224-225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西方古代教育学家在谈起教育时,很少谈及女性教育,柏拉图是为数不多的在论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谈及女性教育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是第一位提出男女两性具有相同的禀赋的人,在西方首先提出男女平等思想,也是首位提出男女教育平等的教育家。本文主要以分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女性观的具体内容,以期寻求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发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王制》的第一个浪头又被现代研究者称作"女性戏剧",主要讨论男女护卫者的教育和待遇平等问题,因此在现代语境备受关注。苏格拉底借助"形相论"对"自然"进行重新阐释,进而论证"女性戏剧"的论题既值得追求,也可能实现。这个论题引起现代哲人卢梭的关注,卢梭反对柏拉图,他认为基于身体和情感上的自然差异,男女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柏拉图与卢梭都从"自然"入手讨论教育,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对"女性戏剧"中的"自然"问题不同解释,体现了古今哲人在人性及其教育问题上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首先谈两个方面的抽象和具体问题。一是对所谓性别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地位的一个非常抽象的思考和具体要做一些两性平等方面事情的关系。现在女权主义谈得很多,女性要获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但也有一些相反的观念,认为是不是说男女在一些权利方面的差别对女性更好?认为说我们现在讲的女权观念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是不是说女性本身的生理结构和心性特点就应该体现为和男性在权利等一些方面的某些差别?这是一些人提出的所谓的对男女不平等再反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东西方的教育家中,柏拉图是为数不多的论及女性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第一个表示男女具有同样禀赋,首次提出男女教育平等思想。通过分析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和缺陷,汲取其思想的合理部分,为中国当代女性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素来把男性与灵魂、理性、主动相联系,把女性与物质、感性、被动相联系,这一传统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已经开始探讨物质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并且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折射出把女性归属于物质与把男性归属于灵魂的二元划分,其中便蕴含着男女二元对立、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近现代西方哲学家诸如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都秉承古希腊哲学传统,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思考性别,把女性描述为依附并从属于男性,缺乏见识、智力平平,并把女性定位在家庭之中,把男性定位于公共领域之中,贬低女性价值,高扬男性价值,形成了性别偏见,从而深化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统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由男性主导,建立在两性共谋而不是性别对抗基础上的,把女性解放纳入到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这一方面为女性借助于男性的启蒙和支持,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争取各种权益提供了正当性,从而推动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的迅速推进。另一方面,男性正是借助于民族国家话语的优势,压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性追求性别平等权利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基于权力资源争权的两性冲突。这是有别于西方近代女权运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实践,需要在中国情境中进行本土化的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与卢梭的教育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这两部著作里面,他们都分别关注到了女子教育,并论述了各自的独到见解。二者关于女子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二者观点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二者的女子教育观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现在反思"女子教育:平等还是依附"这一问题很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主流道德发展理论的批判,女性主义认为两性道德发展的差异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两性道德发展差异体现为女性更有可能倾向于关怀取向,男性更有可能体现为公正取向;两性的道德思维模式也存在差异。女性主义认为两性道德发展的差异在价值上是等同的。这些观点可为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和西方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同,新中国的主导话语是"世界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所以在法律和政策、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男女很早就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然而。男女平等的法律权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女性在某些场合,仍然是被男性消遣的弱者。女性美没有摆脱男性观念的桎梏,女性或隐或显地仍具有物化和财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男少女多",这是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不少人认为这是性别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我们从感性认识上便不难体会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种种差别.这种差别体现了社会、文化等方面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上的反映.有研究表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男女两性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认为是弱者,没有资格与男子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只能接受一些生活教育。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教士出于特殊目的在我国创建女子学校。在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发展起来的女子学校教育有别于我国传统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首次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根据是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戊戌妇女运动对其中国版本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指出男智女愚并非天生而是后天性别歧视教育所塑成,亦可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女性必须通过正规教育增长才识,才能具备道德能力。其批判首次动摇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基础,成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亦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茏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偏见。  相似文献   

13.
复旦-伊利诺伊教育哲学高级研讨班的主旨在于探讨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对柏拉图、卢梭和杜威理论的研讨中,人们意识到在这三种教育哲学理论中隐含着一个核心理念:自治.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现在欧洲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导致了一场反对卢梭妇女观的由自由主义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捍卫卢梭女子观的思潮。虽然对卢梭的女子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把一直被忽略的女性教育给提出来了,肯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进步,在争取寻求妇女获得解放的今天,对看待女性和教育女子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坚持最好生活的非政治特性,卢梭虽然要把人引入道德与政治,但仍然是以最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最好生活寻找社会存在的惟一合理性,并展示出教育的最高可能性。因此,柏拉图和卢梭虽然就何为最好生活持有不同意见,但两者都展示了人性的最高可能性。特别是此种展示,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一方面有赖于政治方案的设计,并以最好生活为最高探讨规划教育与政治。以赫钦斯和杜成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哲学把哲人或社会的自然人转换为好公民教育,寄托于政治及政治教育或者说在政治框架内实现人的普遍的幸福生活。现代教育哲学对最好生活的探索的放弃,表明了它的下降,并意味着它把人的幸福附加在政治以及教育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社会的妇女观是古希腊社会中的男子对妇女的主要看法。古希腊男人认为 :妇女不是孩子的生育者 ,女人是祸水 ,女人劣于男人 ,妇女应该恪守妇道  相似文献   

17.
消极教育一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给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为西方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推崇内发论,强调生命的自由生长,要求教育按照自然法则和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强调儿童体验式学习,并认为早期儿童重要的是感觉教育。同时,两位教育家关于消极教育实施观点则不尽一致:在教育环境方面,卢梭强调消极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蒙台梭利主张要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卢梭消极教育的内容是自然学习,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可以进行文化学习,但要采取"工作"方式进行;关于消极教育中教师角色方面,卢梭认为教师应是儿童自然成长的导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承担好观察者的角色。卢梭和蒙台梭利的消极教育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儿童、守护童心,推进科学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实施科学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学实施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技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哲学的作用和承担的任务.作者回顾了柏拉图、卢梭和杜威三位伟大的哲学家,阐发了他们教育哲学作品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同时本文介绍了美国教育哲学早期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付出的代价,提出在新时代教育哲学需要有广阔的视野,与其他学科领域以及其他教育家和学者的工作有更多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妇女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为保卫妇女的人权、提高妇女的地位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他坚决反对一切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并付诸实践。妇女的人权照孙中山看来总体上应是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他在民国初年对妇女要求参政的态度大致上是原则同意,但不能立即实施,认为必须重视女子教育,努力提高妇女的化素质,为男女平权、妇女参政创造条件。在新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孙中山的妇女观又有了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