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教育的选择:果?苗?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价值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今天,而且关注他们的明天;必定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有灵魂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趣味、有追求、有信仰、有灵魂的人。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教育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焦点,无数次出现在风云际会的舞台上,扮演着意义非凡的角色。而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又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主题,因为道德教育面对的是心灵,而最终收获的是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许正是基于德育的本质,从古至今,我们提倡并不断地完善德育,我们思考并锲而不舍地挖掘德育,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德育的价值最大化,也为了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目的的控制性与选择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教育目的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都反映了受教育者应当达到的状态,这种应当达到的状态一般是指受教育者还没有表现出来,而通过教育则可以达到的状态。从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制定者”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这其中包含着“制定者”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又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理想”,因此这部分“理想”可以作为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过程,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教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导,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受教育者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发生预期的变化时,  相似文献   

5.
王月 《中学文科》2007,(6):112-1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它要求受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且掌握一技之长。而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首先要学会做人。而且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人的主体性问题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受教育者不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在教育目的中也具有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达到自我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的主体性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它需要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施教者、受教育者自身来共同培养与弘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慧 《教育与职业》2004,(20):70-7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价值问题即价值观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尽管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体系的认知和理解是第一位的,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那么如何帮助受教育者重塑价值观,体验教育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素质教育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享有要从教育法学角度剖析素质教育,首先还得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谈起。对于素质教育,笔者理解为以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立足于对受教育者的潜能的开发,如果不这样,任何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文化的做法,以及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都将会落空。因为受教育者的潜能本身是文化知识内化的载体,是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赖以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受教育者的潜能开发为本位的教育。笔者提出的这个定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  相似文献   

9.
提高职教办学质量的新途径黄若凡《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我们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也是...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方针体现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而教育目标则是参照各种影响个体成长的因素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进行合理的具体的分解,体现为受教育者成长的规格、层次、潜能发挥、职业取向等的多样化与多元化。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在同义上使...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正是理解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应该将理解教育的重点聚集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教育上。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这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受教育者的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非智力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开发培养功能.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外界教育影响转化为内部动力,并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德育工作要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创设必要的德育情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改革,为克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然而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似乎只关注受教育者,关注教育主体的其中一方——学生,目光似乎始终凝聚在学生身上,而很少有人关注教育操作者、实施者,教育主体的另一方——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教育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论纲●黄崴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两层意义:(1)从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发展到今天,就要以人为本!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回到人的本位,来谈师生平等——它是受教育者的需要,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是与他们的平等交流和分享;更是与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王晓霞 《甘肃教育》2007,(3X):18-18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因此,必须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