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本市海河中学退休教师任秉钧一家,四代25人从事教育工作。除退休及调离教育岗位的外,至今仍有15人从教,被誉为“教师世家”。今年1月25日,中共河西区委、区政府给任老师家颁发一块镌刻着“教师世家”金色大字匾额。2月3日李瑞环市长接见了他家全体从教成员。2月16日河西区政府奖给他家  相似文献   

2.
<正>走上三尺讲台缘于长辈的期盼。家里上两代都有人当教师,弥留之际的爷爷一直念叨着“让我这个孙子以后能当上老师就好了”。打这以后“当一名教师”成了我的理想。1995年我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那天,我清楚地记得,同为教师的伯伯,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问:“你知道当年为什么爷爷希望让你做教师吗?”爷爷一直在村小工作,是一名乡亲们都认可的老师。伯伯告诉我,爷爷用自己的努力教好了好多农村的孩子,这些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成人成才,改变了不少家庭。为了让乡村长大的孩子成才,家人的期望与嘱托,如源头活水注入我的生命,激活我的教育成长实践,成了我为人师的初心。  相似文献   

3.
由广东《家庭》杂志社主办的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评选活动最近在广州揭晓,20户教师家庭当选1989年“优秀教育世家”,我省天长县的曹崧生老师家庭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一天     
前两天,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伯伯要来看望我们了!”听到这个消息,全班一阵欢呼!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既兴奋又紧张,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毕竟写给杨伯伯的信是我执笔的啊!还是在上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一个以“保护眼睛、预防近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心灵的“窗户”》。活动结束时,由我执笔,把我们对长安镇中小学生进行视力调查的结果向杨伯伯作了汇报,并提出了我们的建议。事情过去了,全班同学都没有在意,更没想到杨伯伯会来看望我们。如今,杨伯伯真的要来了,你说,我怎能不激动呢?2006年9月6日上午,平时热闹的班级显得比往常安静了许多。快要放学的时候,听老师说,杨伯伯来了,在会议室里正跟老师座谈呢。我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教室里鸦雀无声,仿佛能听见周围同学呼吸的声音。这时候,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坐在我身后的陈雯珊,她神情严肃,显然也有些紧张。11点45分,一个身穿蓝色底纹T恤衫的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我的头脑飞快地转动着:他是杨伯伯吗?果然,他就是杨伯伯!随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杨伯伯好!”只见杨伯伯一边微笑着跟我们...  相似文献   

5.
尴尬的红包     
大年初一,我随爸爸一起去郑伯伯家拜年。郑伯伯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爸爸的大学同学,用爸爸的话来说,他们是“几十年的老友”。我刚一进门,爸爸和郑伯伯“畅谈友情”尚未开始,门铃响了,又来了两个拜年的,这是一对年轻夫妇,说上几句客气的话,那位女士便开始发红包。先给小孩一人一个,然后又给郑伯伯家的老太太一个。老太太满面春风地接过来,正欲往口袋里装,忽听那位女士急促地说道:“老太太真是太对不起,红包有点……来,我给你换个大的。”老太太的笑僵在脸上,不情愿地把红包递过去,那位女士也不好意思地递另一个红包,客厅里一时无人说话,大…  相似文献   

6.
傅萍 《新课程研究》2009,(12):88-89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爸爸、妈妈和叔叔都是有着几十年教龄的人民教师。记得小时候,每次跟着爸爸出门,总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尊敬地喊爸爸“傅老师”;每逢过年过节,学生的问候电话就会响个不停。看到这些,小小的我特别羡慕当老师的爸爸。很多次,  相似文献   

7.
1 礼貌教育(低年级) 上课后,教师先指导学生观看本班三位同学的童话故事表演: 老牛在大树下看书。小猴子大摇大摆地走来,指着手中书上的字问老牛:“喂,老牛,这是个啥字?”老牛斜视了他一眼,不理他。小白兔蹦蹦跳跳地跑来,也指着手中书上的字问老牛:“牛伯伯,对不起,我打扰您看书啦。请您告诉我这是什么字?”老牛高兴地告诉她:“这是礼貌的‘貌’字。”小白兔向老牛鞠了个躬,说:“谢谢您,牛伯伯,再见。”欢欢喜喜地走了。  相似文献   

8.
聋子爷爷     
我的爷爷70有余了,村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聋伯伯”,他以前并不聋。这件事要从解放前说起,那时候国民党抓壮丁,公公因疼爱儿子,怕儿子永远离开他,所以就给爷爷起了个外号,叫“聋伯伯”,国民党听说爷爷是聋子,就没抓他。从此人们就叫爷爷“聋伯伯”。现在爷爷真的聋了,不过那是因为他老了的缘故。爸妈出去打工以后,我一直跟着爷爷。由于听不清,爷爷常闹笑话。记得读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我们买《语数一点通》。放学回家我便缠着爷爷给我买,我反复交代了5遍,他答应了。第二天,爷爷到集市上去买书,回到家却两手空空的。我跑到爷爷身边问:“爷爷,…  相似文献   

9.
我是小老师     
妈妈是老师有许多学生我也是老师只有奶奶一个“学生”妈妈的学生直把妈妈夸我的学生却总不听话“奶奶”、“奶奶”把手背背好上课不要笑哈哈我教你写:一家人的“家”没有黑板墙上画呀!不好爸爸回来怎么办?“奶奶、奶奶”快帮忙就说这个“家”是自己墙上爬。指导教师黄银霞我是小老师$安徽省芜湖市天门小学一(3)班@周岿然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一天     
前两天,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伯伯要来看望我们了!”听到这个消息,全班一阵欢呼!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既兴奋又紧张.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毕竞写给杨伯伯的信是我执笔的啊!  相似文献   

11.
小白兔     
暑假回奶奶家时,邻居李伯伯送给我五只可爱的小白兔。它们都是纯白色的,两只眼睛像红宝石一样,小鼻子有点黑,跑得很快,很机灵也很顽皮,我很喜欢它们。我想起五个福娃名字的来历,就将它们以“我”“家”“欢”“迎”“你”来“命名”了。  相似文献   

12.
四年前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认识了余纯顺伯伯。四年后的今天,余伯伯却孤寂地回“家”了,不知在那个“家”里,余伯伯又有什么惊人的动作,真的,他的一言一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四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我兴冲冲地回家吃午饭时,却发  相似文献   

13.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8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学生不欢迎教师家访,原因是惟恐教师在家长面前“告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了“报喜式”家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出示“安民告示”。在每一学期初,我都告诉学生,老师这一学期会到你们家去家访,反映你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起为老师准备好家访的“礼物”,比如学习进步、比赛获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等。学生听后个个精神振奋,积极表现自己。第二,及时上门送“礼”。我在教育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努力寻找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是你     
当我批评老师“你班的常规太乱”时,我能从她的目光中读出“你带一回班让我瞧瞧”;当我指责老师情绪急躁、缺少方法时,我能从她那不耐烦地一甩头中读出“你执一回教让我看看”……是啊,话好说,活儿难干。可我干的就是“挑刺儿”的活儿。进退两难的我,常为摆脱不了这份尴尬而苦恼。清晨,两位家长的交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家孩子回家老说老师最喜欢辰辰。”“我们家孩子也这么说!哎,你说是不是老师都偏向呀?”偏向是教师之大忌。我们一再强调要爱每一个孩子,怎么还会有教师让孩子那么明显地感到教师偏向呢?我来到辰辰所在班,带着情绪加…  相似文献   

16.
眼神     
又是那种眼神……他依然坐在垃圾堆上,没有人过问,没有人帮助。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从家里跑出来的;有人说,他没有家,年轻时是个流浪汉;有人说,他是杀人犯,潜逃到这里的……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不是!那天,我走近他,他惊恐地看着我,那双眼睛里流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看着他。他眼里的恐惧渐渐消散。“孩子,有事吗?”我不知所措。“伯伯,你为什么不回家?别人下班都回家了。你没有家吗?”“孩子,你不懂得……”他给我讲起了他的故事——他有五个子女,每个人都在他的事情上推诿责任,谁也不愿意赡养,最后,儿女们把他赶出了家门……“伯伯,那…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2005,(8):4-6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答青年问     
朱华华 《师道》2023,(4):63-64
<正>老师好!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萌新”语文老师。之前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教育事业的意义感到迷茫。原本我试图在跟岗听课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但让我惊讶的是,许多一线教师似乎也并不确定自己为何而走进教室。我听过不少妙趣横生的“精致课”,也听过一些令人皱眉的“敷衍课”;我见过不少无私奉献的“模范教师”,也见过一些无所事事的“摸鱼教师”。作为一份职业,“上班挣钱、下班养家”似乎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教育同时也是一份事业,我们的工作会影响无数的青少年,怎能等闲对待?  相似文献   

19.
《小读者》2012,(1):49-50
“三十你去伯伯家过年。”电话那头,传来爸爸不容商量的声音。“我想在外婆家……”尽管知道说出来也没用.我还是小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1985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的开端。回头看看,整整20年过去了,一代人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出生到成人而教师的生存状况,却随着整个教育大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变化。我们采访了亲身经历这20年的一些代表以及相关见证人,听他们说平常事,道教师情。教师世家的荣誉张宁,27岁,高中教师就业时选择当老师,对我家来说,几乎算得上是顺理成章。不光爸妈都是中学老师,加上我,奶奶和姥姥家一共出了13位老师,遍布幼、小、初、高、大各个阶段。我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不被你家亲戚教,就被你家亲戚的学生教,简直全城的人都是你们家熟人!”多年以前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