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武帝为体现文治之功,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华林遍略》.此书问世后,受到了高度的追捧.但在流传过程中,卷幅渐渐失佚,以致最后彻底消失.《华林遍略》尚无专题研究.笔者经多年积累,收集各种资料,通过本文,考辨梁武帝编纂《华林遍略》的起因、过程,以及后来流传、失佚、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齐后主在位时,为呈现文学成就,诏令祖颋等编纂大型类书《修文殿御览》。此书是后世编纂大型类书的主要依据之一。然遗憾的是,出于各种原因,已几近湮灭,仅留下残卷和残文。治今尚无形成相应的专题研究。笔者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欲通过本文来揭示本书的编纂过程、参加人员、主要内容、流传情况、失佚程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类书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著述体裁,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明代作为类书编纂的重要历史时期,编纂类书的总数有多少、存佚情況如何,实有必要加以认真梳理。以现今著录明代类书最多的《中国古籍总目》为例,著录有439种。但据考察所知,其实明代曾先后编纂出类书665种,其中46种已亡佚不存,另有180余种至今尚存而《总目》未著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编纂的类书,三国曹魏有刘邵等编的《皇览》,晋有陆机等编的《要览》,北齐有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隋有杜公瞻撰的《编珠》,唐有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奉勃编纂的《艺文类聚》,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徐坚等奉勅编的《初学记》,宋有李防等奉勅编的《太平御览》,王钦若、杨亿等奉勅编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的《玉海》,元有王莹编集的《群书类编故事》,明有姚广孝、解缙编纂的《永乐大典》等。而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大一部类书。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是极具文物、文献价值的宝贵文献,是辑佚补遗的渊薮,学术界对之重视有加,从中辑录出了数百首《全宋诗》未收的佚诗。不过,《永乐大典》载录的宋诗存在重名失考、失题错题、截断全诗、误冠作者、诗歌重出等讹误情形,许多诗歌被误当作佚诗为补遗者辑录,影响了《全宋诗》补遗的质量。究其原因,《永乐大典》编纂的草率、类书的性质、底本不可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利用《永乐大典》辑佚补遗的时候,需要辩证地看待其文献价值,既要充分关注,也要仔细考辨、追源溯流,以避免盲目偏信《永乐大典》带来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的类书类序和各书提要体现四库馆臣较为成熟的类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对类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类书具有兼及四部的性质,有便检寻、存遗佚、资考证的功用,类书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类书在使用中也还会产生弊端。《总目》的类书思想对后世的类书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为文人作文提供文料,文人又编纂类书以适应新的作文需要,于是类书与文学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同样也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人多私纂类书以备诗文之需。戴安道、颜延之《纂要》,何望之《谏林》,沈约《袖中记》,朱澹远《语对》、《语丽》等就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私纂文学类书。  相似文献   

8.
《初学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一部类书,在唐人类书中编纂较为精良。无论是比之于其先的《艺文类聚》,还是其后的《白氏六帖》,都远远胜出,可说是吸取之前各种类书长处而成的一部作品。《初学记》分成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先前的类书只是对材料的逐条摘抄,各个材料之间缺乏联系,较为零乱;而《初学记》则不然,它杂取众家,而前后连贯流畅,  相似文献   

9.
刘宝春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36-148
《华林遍略》是萧梁时期梁武帝敕众学士所撰类书,其领修人是徐勉。以类事为重、追求宏富、一事多录是《华林遍略》的特点。《华林遍略》是中国类书史上的一座高峰,成书后盛传数代,为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类书的蓝本,对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像《永乐大典》这样的类书编纂之所以能代代相承 ,是因为它适应了学术研究、繁荣民族文化和治理文献信息环境之需要。类书具有汇辑资料 ,提供信息 ,鉴选文献精华 ,提高公民道德等独特功能。当代类书的编纂应注意的问题有 :取材要广 ,内容要精 ,体现时代特点 ;要科学分类排比 ,便于检索 ;要加强引言、叙说 ,体现指导功能 ;要以专科类书编纂为主 ,反映当代信息 ;应予深度标引 ,重视资源开发。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11.
三、子部(下)──类书与丛书类书类书释义类书是中国古代博采众书原始材料分门别类纂辑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它既是查阅各个专门知识的工具,又是兼容博纳古代文献资料的渊我。类书的创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类书,是三国曹魏初年编纂的《皇览》。魏文帝曹丕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就在它废汉建魏的前几个月,于延康元年(22O)令儒臣王象、缨袭等人,纂集经传,随类相从,分为四十余部,每部载文数十篇,共一千多篇,八百余万字,数年编成,名为《皇览)}。《皇览》开创了类书的编纂体例,成为类书的始祖。类…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类书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类书始于何时,尚有诸多说法。作者归纳,分析了各家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类书应起源于三国时期编纂的《皇览》一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所编类书,大都集中于雍正以前。乾嘉时代朴学兴起,士大夫均以类书为鄙陋之学,因而类书的编纂从此便一落千丈。《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体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此论虽未必全面公允,但大抵可见当时人对类书的态度。既便如此,在雍正前,清代所编辑的几本类书还是颇具特色和影响的。清代类书主要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另外主要还有《渊鉴类函》、《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书。  相似文献   

14.
《千顷堂书目》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总目》编撰过程中,其首先对《千顷堂书目》的部类设置进行评判,而后从图书撰者问题、成书年代、版刻情形进行批判式吸纳。或以之判断图书的撰者姓氏、履历、成书与版刻的重要依据,或据以考查某一图书的编纂及流传,或据以判断某作者著述的存佚。且《总目》对《千顷堂书目》失当之处,多能客观待之。  相似文献   

15.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古代重要书目中著录的类书类型作了较深入的剖析;分析了《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划分类书类型的得失。在全面考察类书内容特征和编纂特征的基础上,将类书区分为类事类书、类文类书和事文并举类书三大类别。针对类书的归类问题,提出古籍书目如果仍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应在各部分设类书类目;当代图书书目,应该在各学科设立类书类,收录各专门性的类书。在综合类亦应设类书类,以便综合性的类书有所归属。  相似文献   

17.
《艺文类聚》改变了以往类书“事”和“文”分别辑录的做法,创造了事文合璧的新体制。这种新体制的创立,是对前代“专取其文”的类书和“直书其事”的类书的编纂经验的借鉴、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检讨近八十年来有关类书的研究状况,类书的研究可以分为相关研究专著与相关研究论文两部分。从相关研究专著来看,各成体系,面也铺得较宽;从相关研究论文来看,对类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书与目录学的关系、类书与索引的关系、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思想、类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类书的起源、类书的性质、类书的综论性研究、类书的功用、类书与文学的关系、类书的现代化、类书与文献编纂、类书的编纂思想、敦煌类书等十几个方面。同时,指出了八十年来类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将来的类书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选取诸书中与“月”相关的事类,通过多角度对比,总结《骈字类编》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与《子史精华》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这几部类书在材料的运用上是各自独立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辗转稗贩这一历代类书编纂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是《中华大典》的收官之年.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编纂,《中华大典·法律典》已全部出版,献于世人.《法律典》作为《中华大典》二十四典之一,工程宏大,任务艰巨,编纂过程复杂且繁重、费时且艰辛,是一个重大的、系统的史料整理过程.梳理《法律典》编辑出版的进程,总结《法律典》编纂工作经验,对于推动《中华大典》这一伟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完成,指导今后类似大型类书的编纂出版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