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90年代国外信息化动向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日本有关政策白皮书,回顾了90年代外国的信息化动向,分为四段:90年代的黎明期——产业竞争力与信息技术(IT)的活用;90年代帷幕拉开——信息价值的提高与经济影响;90年代中期——变革时代的因特网技术革新;90年代后半期——面向全球信息社会的电子政府与电子商贸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将成为新世纪图书馆的重要标志。文章阐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并对新世纪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已经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实现传统产业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促进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以早日使我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本文将就产业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纵横》2011,(21):51-51
光电产业是利用光子和电子这对孪生弟兄作为载体来实现光纤通信、光电显示,实现光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的产业,是21世纪产值最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发展半导体光伏产业将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发展半导体信息光电子产业,将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发展半导体体照明产业将实现人类的照明革命。我国已经成为光电产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光电产业的强国。  相似文献   

5.
李小杰 《现代情报》2007,27(6):47-48,51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版权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版权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流程,以及版权产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我国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的大市场和国际经济的联系之中.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初的第一个五年(即"十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正视我国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种种机遇,探讨21世纪初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主流,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改变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而信息化和蔼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而我国信息化建设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提出了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案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无论作为战略手段还是战术手段,均已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是21世纪企业生存、发展之必须。分析并讨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并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为顺应信息化潮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会计,实现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韩智勇  李正中 《情报杂志》2001,20(3):16-17,27
在论证了高速信息网络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基本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经济信息化的必然性,进而从信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人才培养等几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中国经济信息化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配送仓库的信息化程度不足制约了B2C产业的发展,使用DPC(distribution postponement control)决策方法为B2C配送仓库提供决策支持,并优化ABC分类法,探索更为有效地配送仓库管理模式,将订单的实时管理、仓储规划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配送仓库的信息化程度以及B2C配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何洋  宋林 《科研管理》2022,43(4):20-28
   本文根据信息化投入类型的不同,对中国各工业行业不同类型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信息化软件水平提升对工业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较信息化基础设备投入的影响更显著,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上升仅促进了高市场化行业的创新效率提升,但对低市场化行业影响不显著。信息化软件服务水平越高,则非政府部门研发的创新效率越高,而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提升对非政府部门研发的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研究从市场化程度和非政府部门研发角度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中“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建议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更多进行信息化软件服务投入,提升信息化对创新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和优势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战略联盟中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继鹏  吴宪忠 《情报科学》2007,25(2):173-17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联盟中发展需要,分析了制造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在在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和离散企业的特点出发,提出了ASP外包模式、虚拟产品设计中心模式和网上信息中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参考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和实践检验等方法,主要从小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环境5个方面共选择21个指标构建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地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敏榕 《情报科学》2001,19(8):799-800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在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着重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贯彻落实于物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企业和政府服务之功能。本文以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为例,探究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发展之动因,深入分析物流类行业协会网站建设之现状,进而提出加快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建设之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分析河北省信息化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春丽  王健  顾潇华 《情报科学》2006,24(4):514-517,521
基于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测评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和合理的数理推算,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级层次上分析了河北省信息化水平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而后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对河北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河北省信息化发展应采取的发展战略和信息化进程中应采取的一些方针意见。  相似文献   

19.
交通便利度和信息化是影响高端服务业集聚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交通便利度、信息化及其交互作用对高端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交通便利度对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弹性为负,在中低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交通便利度的作用不显著,在较高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交通便利度的弹性正向递增;信息化对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弹性为正,在中低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信息化的弹性正向递增,在较高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信息化的作用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弹性为正;在中低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二者的交互作用的弹性正向递增,在较高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下,其交互作用对高端服务业集聚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事业及其文化产业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单方面的影响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化与文化产业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交叉效率DEA方法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较低但在逐年增强,说明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幅度和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化的幅度越来越大;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在2000—2004年表现为先越来越高、随后越来越低,说明协调的深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